說起學書法,特别是談到如何學習書法,也就是方法論的問題,很多人可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臨帖!
是的,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其實就是臨帖,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通往書法的康莊大道的不二法門。
那麼,學書法如何讀帖?這裡提到了“讀帖”而不是臨帖,學書法需要臨帖嗎?我覺得書法需要讀帖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要搞清楚“學書法如何讀帖”,我想我們前後應該搞清楚三個問題:
第一,“讀帖”和“臨帖”區别和聯系何為讀帖?
即看字帖上的字,揣摸其寫法。為學習書法的方法之一。
這是對“讀帖”這兩個字的釋義,我更願意把它稱之為“觀察”。讀帖是學習書法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甚至有人認為讀帖比臨帖更重要。
“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于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随人意。”這是宋代大書法家黃庭堅對于讀帖的論述,意思就是說古人在學習書法的時候,不完全是拿到一本字帖就開始盲目或者漫無目的地臨摹,而是打開前輩書家的作品懸挂于牆上,進行細緻地觀察以後,才能筆随意動,下筆如有神,寫出自己滿意的字來。
這無疑說明了讀帖的重要性。
何為臨帖?
将字帖置于案前,觀察字的形态、結構、筆畫,領會其精神,再下筆臨寫。這是一段對于臨帖的表述,臨帖的意思就是照着字帖上的字去寫,我更願意稱之為“模仿”。
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說:“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臨之,便可名世。”這不僅說明學習書法需要臨帖,而且還要認真臨帖并且講究臨帖的方法。
不管是從讀帖和臨帖的字面意思來理解,還是從它們的實際意義來分析,二者之間都是有區别的。
而它們之間的聯系我們也可以從上面所舉出的例子看出,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渾然一體的,是密不可分的,是一個整體的兩個不同部分,且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是有先後順序的,至于次序普遍的看法自然是讀帖在前,臨帖在後了。
“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于幾案,懸之座右,朝夕谛觀,思其用筆理,然後可以臨摹。”《續書譜》當中的這段話也可以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
第二,如何讀帖在解決了什麼是讀帖和什麼是臨帖的問題之後,緊接着的問題就是如何讀帖了。
如何讀帖?一個總的原則可以引用孫過庭《書譜》當中的一句話叫做:察之者尚精。也就是讀帖要做到精細入微,不可走馬觀花。具體可以落實在點畫,用筆,結體和神韻四個方面。
(1)點畫,點畫是構成一個漢字的最小單位,也是組成漢字的最小零件,因此對于點畫不可不察也!
《蘭亭序》永字
例如以王羲之《蘭亭序》中的第一個字“永”字為例,我們再讀帖的時候,首先觀察每個點畫的形态和點畫在這個字中的具體位置。黃自元《間架結構九十二法》中說“點如高山之墜石”,說的就是點的險絕奇妙,那我們在讀帖的時候就要努力記憶點的形态,讓這個點畫在腦海中有深刻的印象,便于接下來的臨寫。
(2)用筆,用筆就是如何運用筆寫出點畫,是寫字當中的一個方法問題。例如起筆使用藏鋒入筆還是露鋒入紙等。
《九成宮醴泉銘》丹字
以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中的這個“丹”字為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丹”字的橫畫是露鋒入紙,讓筆畫的起筆有了一個橫切面,通過觀察其他例字,進一步地讀帖,我們就可以總結出“露鋒入紙,刀劈斧剁”是歐陽詢楷書的一個重要特點。進而在讀帖和臨帖之間把握他的用筆特點和方法。
《多寶塔》秘字
通過讀帖對比可以發現顔真卿《多寶塔碑》中的這個“秘”字橫畫起筆就和《九成宮》中的“丹”字不一樣,而這些都是通過讀帖獲取的。
(3)結體,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結構,如果說一個字當中點畫是血肉,那麼結體就是骨架,結體無疑是漢字乃至于書法當中相當重要的一環,黃自元的《間架結構九十二法》,明代李淳的《大字結構八十四法》等等,都對結構進行了精辟的論述和探讨。
《九成宮醴泉銘》撰字
以《九成宮醴泉銘》中的這個“撰”字,我們來看看結構問題,首先我們在讀帖中能獲取的直觀信息是這個字是一個左右結構,進而可以确認它是一個左收右放的字,因此在臨寫的時候就要注意左邊提手旁的“收”與右半部分的“放”。
《九成宮醴泉銘》精字
再比如說這個“精”字,左右結構,但更重要的是右邊“青”字第三橫的穿插以及諸橫等距的結構規律。
(4)神韻,神韻估計是讀帖和臨帖過程中最難把握的一個環節,我們常說“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就是這個意思,這說明神似至少是形似的高級階段。
《蘭亭序》春字
例如王羲之《蘭亭序》中的這個“春”字,撇筆放開,捺畫收斂,撇長捺短,撇低捺高,整個字形成了動态中的相對平衡之勢。
《蘭亭序》少
又比如《蘭亭序》中的這個“少”字,做了一個主筆誇張的處理,突出主要筆畫的支撐作用,在整篇書法作品中又與其他漢字形成了交相輝映之感。
在一篇書法作品當中,或縱向取勢,或橫向揖讓,在字裡行間形成的動态的美感或者靜态視覺享受,大約就可以稱之為神韻了。然而神韻不是刻意雕琢,而是貴在天真,妙在自然!
從上述四點可以看出,讀帖不僅要讀直觀信息,還要深挖内在含義!
三,讀帖有什麼作用?前面已經說過了,讀帖和臨帖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所以讀帖的終極作用就是為了給緊随其後的臨帖做充分的準備。
從表面上來看,讀帖培養了凝神細思的習書品格,将“眼到”“心到”發揮到極緻。
書法以文字為載體,而古帖又多以優美隽永的文字為依托,因此,古代優秀的書法作品不僅僅可以用臨,而且也确确實實是可以用來讀的。
在讀帖中,你會體會到魏征對于唐太宗“黃屋非貴,天下為憂”的諄諄勸導。
你會感受到“矯若遊龍,翩若驚鴻”的無窮書法魅力。
你會驚詫于“父陷子死,巢傾卵覆”的無盡悲憤和聲聲歎息!
總結一下,讀帖和臨帖是一個整體,書法學習就是讀帖和臨帖之間的相互磨合從而形成的精神火花!
顔真卿《祭侄文稿》
清代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拟進一分,則察亦進一分,先能察而後能拟,拟既精而察益精。”
我想包世臣的話做了很好的诠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