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源于地名。
出自江西贛江支流淦水,屬于以居邑名稱名為氏。據史籍《姓考》記載:淦氏,“吉州人,因水為姓。”史籍《千家姓》中記載:淦氏為“清水族。”據江北縣淦家溝《淦氏族譜續譜》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位金老宰相因幼主昏庸無能,便棄官告老還鄉,後攜家小四處遊曆。有一次,他來到江西中部贛江附近的淦水河畔,見此地山清水秀,便定居下來,便以淦水河的“淦”字為姓,隐姓埋名,耕讀自娛,後其生息繁衍之地被世人稱為“新淦”,後被人簡化作“新幹”,最後發展成為江西境内的大城埠(今江西吉安新幹)。
2、源于改姓。
出自南宋朝時期的金氏官吏,屬于避難改姓為氏。傳說,在宋高宗趙構建立南宋小王朝執政時期,東北地區有一金氏官員犯了官司,為讓他躲避朝廷的罪罰,有人暗中向宋高宗說情。宋高宗當時剛剛偏安于臨安不久,對許多廷屬官吏的所作所為都睜眼閉眼,以穩定朝廷政局,于是便指了一條變通之道:讓他南下隐姓埋名,躲避朝廷懲處。
後來這位金氏官員到了江西省永修縣一帶定居,因居地臨水,便在自己的姓氏“金”前面加上“氵”偏旁,由“金”變“淦”,稱淦氏,其後裔子孫皆沿稱淦氏,世代相傳至今。
3、源于改姓。
出自江西鄱陽金氏,屬于因故改姓為氏,或帝王賜姓改姓為氏。傳說,兩宋之際,江西鄱陽有一個人叫金斌賴,官至節度史。因當時大金國正與南宋王朝争戰,宋高宗趙構下旨各地勤王,金斌賴也領軍前來臨安(今浙江杭州)。當金斌賴來到朝廷面聖時,宋高宗正在酣睡,夢中聽太監說“金斌賴”到,他聽成諧音“金兵來”,吓得鑽到龍桌下篩糠。後來,見進來的是屬下大臣金斌賴,宋高宗十分羞惱,就說:“愛卿,你的名字不好!”遂提筆在“金”字前加上“氵”,改金為“淦”。
宋高宗金口禦筆之重旨,誰敢不從?因此,金斌賴隻好改姓“淦”,其一族人也隻能随之,皆改稱淦氏,成為淦氏的另一支由來。
4、源于匈奴族。
出自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後,屬于因故改姓為氏,或帝王賜姓改姓為氏。據傳,宋高宗趙構有一日翻閱批文,偶見一制置使(宋朝官職,為節制某一地區各路軍隊之武官)姓金名賦,于是他便詢問身邊的臣子:這金賦何人?大臣告訴他,金賦是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後,很能打仗。
宋高宗望字生義,聯想到自己曾被金國扣為人質的經曆,而金國人也是匈奴的一支,便如有梗刺喉,遂提禦筆一揮,便給金賦的姓氏“金”字的邊上添“氵”,改為“淦”,以洗金恥。從此,金賦一族隻好改姓“淦”。傳說今日江西省境内的淦氏一族多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