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為什麼是紅色的?
人的血液是紅色的。靜脈血含氧量低,呈暗紅色,動脈血含氧量高,呈鮮紅色。血液是由血漿和血細胞所組成的混懸液。正常狀态下血漿呈淡黃色。在顯微鏡下可見到三種血細胞,它們是呈紅色的紅細胞、呈白色的白細胞和血小闆。血液中數量最多的是紅細胞,為白細胞的近千倍、血小闆的30~50倍,因而血液突出顯示了紅細胞群的紅色。
那麼,紅細胞為什麼是紅色的?紅細胞可粗略分為兩個組分:不帶紅色素的細胞膜和細胞内帶有紅色素的血紅蛋白。血紅蛋白由珠蛋白和輔基合成。珠蛋白不帶紅色,輔基則呈現紅色,被稱為血紅素。
在20世紀20年代,德國化學家漢斯費歇爾對血紅素進行了研究。他曆時8年艱辛工作,終于揭示了血紅素的分子結構。血紅素是一個具有原卟啉結構的小分子,其核心部位由4個吡咯環上的氮原子結合亞鐵離子所構成。若用鎂離子置換血紅素核心部位的亞鐵離子,則紅色的血紅素變成綠色的葉綠素,證明亞鐵離子在血紅素形成中極為關鍵。漢斯費歇爾的研究成果為闡明血液呈紅色的原因提供了科學依據。
血液的含量
正常人的總血量約占體重的8%左右。一個50公斤體重的人,約有血液4000毫升,而真正參與循環的血量隻占全身血液的70%~80%,其餘的則貯存在肝、脾等“人體血庫”内,當人體出現少量失血時,貯存在“人體血庫”中的血液,便會立即釋放出來,随時予以補充。
血液的周期
血液中的紅細胞生命期約120天,白細胞約7~14天,血小闆約7~9天,即使不獻血,人體内的血細胞每時每刻也會衰老死亡。獻血200毫升,僅占全身血量的5%,而且獻血後能刺激人體造血功能,使之旺盛地造血,故适量獻血是不會影響身體健康的。
血液的成分
血液是由55~60%的血漿和40~45%的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闆)組成的。血細胞主要是紅細胞,它的機能是運送氧氣到身體各部,并将代謝産生的二氧化碳送到肺部随呼氣而排出體外;其次是白細胞,它能幫助人體抵禦細菌、病毒和其他異物的侵襲,是保護人體健康的衛士;再者為血小闆,當人體出血時,它可以發揮凝血和止血的作用。血漿中的90%是水,其餘為蛋白質、鈉、鉀、激素、酶等人體新陳代謝所需要的物質,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
血液的功能
血液的功能包含血細胞功能和血漿功能兩部分,有運輸、調節人體溫度、防禦、調節人體滲透壓和酸堿平衡四個功能。紅細胞主要功能是運進氧氣運出二氧化碳,白細胞的主要功能是殺滅細菌,抵禦炎症,參與體内免疫發生過程,血小闆主要在體内發揮止血功能,血漿功能主要為營養,運輸脂類,緩沖,形成滲透壓,參與免疫,參與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血液的顔色
血液的顔色是有差别的,血液的紅色的來自紅細胞内的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含氧量多時呈鮮紅色(動脈血),含氧量少的呈暗紅色(靜脈血)。通常獻血抽的是靜脈血,所以外觀看上去呈暗紅色。若血 液中含量較多的是高鐵血紅蛋白或其他血紅蛋白衍生物,則呈紫黑色。血漿(或血清)因含少量膽紅素,看上去呈透明淡黃色;若含乳糜微粒,則呈乳白渾濁;若發生溶血,則 血漿呈紅色。
血液的生成
血液的生成很有趣,就像田徑場上的接力跑,參與者有胚胎的卵黃囊、肝、脾、腎、淋巴結、骨髓等。
造血始于人胚的第3周,此階段還沒有什麼器官形成,一個叫卵黃囊的胚胎組織擔起造血的第一責任。
人胚第6周,人體器官形成,肝髒接着造血。人胚第3個月,脾是主要的造血器官。
人胚第4個月後,骨髓開始造血,這是人體最重要的造血組織。出生後,肝、脾造血停止,骨髓負起造血的全部責任。
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闆等,它們各司其職,但都來自同一種細胞--多功能幹細胞。由這種細胞增殖、分化和成熟,才變為在血管裡流動的各種終末血細胞。
内容綜合于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