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北京城際鐵路?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近7年來,兩地之間聯系更加緊密張家口以京張高鐵為紐帶快速融入首都“一小時交通圈”,壩上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轉化成綠電供應北京,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建設正釋放冬奧品牌效應,實現舉辦冬奧會和地區可持續發展同頻共振,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張家口北京城際鐵路?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張家口北京城際鐵路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近7年來,兩地之間聯系更加緊密。張家口以京張高鐵為紐帶快速融入首都“一小時交通圈”,壩上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轉化成綠電供應北京,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建設正釋放冬奧品牌效應,實現舉辦冬奧會和地區可持續發展同頻共振。
一條高鐵線:
架起京張“連心橋”
“以前從北京去張家口崇禮開車需要4個多小時,現在坐高鐵1小時就到了。”作為一名滑雪發燒友,冬天坐着京張高鐵去崇禮滑雪,成為劉芸的絕佳選擇。
2019年12月30日,連通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個冬奧賽區的京張高鐵正式通車。這是世界上首條時速350公裡智能高鐵,開通以來已累計開行近8萬列,運送旅客超2739萬人次。“異地如同城”的生活概念,正逐步在北京和張家口之間變為現實。
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公司張家口車務段副站長孟令強表示,高鐵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快速流動,成為點燃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張家口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2017年3月,總部在北京的秦淮數據集團在張家口市懷來縣布局大數據産業基地。此後,先後有60多家數字經濟企業落戶懷來,運營服務器突破60萬台。
河北秦淮數據有限公司政府事務總監馬國策說,集團沿京張高鐵進行産業布局,将由接壤北京的懷來縣,向高鐵沿線的宣化區、崇禮區以及壩上地區挺進。
依托京張高鐵等4條鐵路和延崇高速等5條高速公路,張家口全面融入北京“一小時交通圈”,已累計承接京津項目234個,總投資2579億元。
張家口市發改委副主任張作宇介紹,張家口的發展定位越來越清晰,體育文化旅遊、冰雪、大數據、可再生能源、現代制造、綠色農牧等六大綠色産業去年占GDP比重接近50%。
得益于京津冀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北京101中學、北醫三院等一批教育、醫療合作項目落戶張家口,當地與京津教育合作項目達265項,與北京62家醫院開展合作項目64個。
一條綠電網:
築起新能源“高速路”
張家口壩上草原,白色風車迎風轉動,藍色光伏闆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将大自然慷慨饋贈的風能和太陽能轉化為綠電。
在張家口運達風電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裡,技術人員忙着調試風電機組。“隻要風速達到每秒3米,發電機就能工作。”公司生産主管白海江說,一台設備每天能發電5000千瓦時。
波動性強的綠電,是如何被“馴化”的呢?張北柔性直流電網工程安全高效地将綠電輸送到北京,北京冬奧會三大賽區26個場館已實現100%綠色電能供應。通過這條電力“高速路”,張家口每年可輸送140億千瓦時清潔電力。
北京冬奧組委規劃建設部部長劉玉民預計,到2022年冬殘奧會結束時,冬奧會場館将消耗綠電約4億千瓦時,可減少标煤燃燒12.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2萬噸。
2015年,張家口市成為我國唯一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範區。目前,張家口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達2347萬千瓦,較2015年增長約1300萬千瓦。
豐富的清潔能源,如何有效消納?張家口在大容量儲能、智能化輸送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位于張北縣的國家風光儲輸示範工程,有效破解了技術難題。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與張北巨人能源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設的百兆瓦先進壓縮空氣儲能示範項目,今年初進入系統帶電調試階段。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産業化辦公室主任紀律說,這一系統能将不穩定的電能轉化為穩定、可靠的優質電能。
一條體育文化旅遊帶:
打造發展“新引擎”
借助冬奧契機,張家口打造大型滑雪場9家,高、中、初級雪道共177條、總長度164公裡,已成為我國北方滑雪運動勝地。
在懷來縣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成群水鳥在水面上嬉戲。每年夏季,房車營地吸引來絡繹不絕的京津遊客。懷來縣縣長張琪介紹,以濕地公園為中心,當地葡萄文化、郵驿文化、長城文化、溫泉文化等資源串點成線,構建起一條生态旅遊帶,全縣年接待遊客突破150萬人次。
張家口市位于北京的上風上水地帶,在保障首都水資源和生态環境安全方面地位特殊,當地正在加快建設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态環境支撐區。
今年1月,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體育總局公布《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建設規劃》,以北京和張家口奧運場館所在區縣為核心,輻射北京和張家口全域範圍,區域内擁有25個奧運場館、21個大衆滑雪場、6項世界文化遺産等豐富的體育文化旅遊資源。
京張兩地将攜起手來,努力建成奧運場館賽後綜合利用國際典範、國際冰雪運動與休閑旅遊勝地、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示範區和體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樣闆。
(據新華社石家莊2月16日電 記者李鳳雙、張濤、王昆 參與采寫:齊雷傑、李繼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