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當我們打開米缸或面袋時就會發現有好些蟲子,不禁要問,明明自己保存得很好,為什麼還會出現蟲子,它們是從哪兒冒出來的?
其實,米面中蟲子的來源有三個渠道。
随原生谷物而來當大米、麥子或其它谷物在田間地頭時,就有一部分攜帶了蟲子的蟲卵,雖然後面經曆了一道道工序,隻因它的蟲卵太小,我們肉眼看不見,所以在成品中便已經潛伏了大量蟲卵,在适當的溫度和濕度下,便“破殼”而出,周圍又是大量營養物,為它以後成長提供了必要條件。
儲存空間不“衛生”
盛過米或面的缸,泵,袋因常年循環使用,原本就有蟲卵,還有放米面的廚櫃中也可能有蟲卵,緻使幹幹淨淨的米面中出現大量蟲子。
加工廠的機器中留有蟲卵加工糧食的機器傳送帶上,倉庫等地方難免會留有蟲卵,因此即使我們買了帶包裝的米面,裡面也有可能已經藏匿了大量的蟲卵。
那米面中到底是什麼蟲子呢?
首先米中常見的黑色蟲子叫米蟲,俗稱米象,是米在高溫或潮濕的情況下産生的,它的幼蟲期呈乳白色,随着時間,慢慢變成褐色直至黑色,當變成黑色時,就已經是成蟲了,并且有堅硬的外殼。
由于在适應的溫度和濕度下,它的繁殖能力特别強,因此也成為農作物的主要害蟲之一。但研究人員發現,在溫度低于11℃或高于35℃時,米蟲就不産卵了,這為我們預防米蟲提供了有效幫助,米蟲雖讨厭,但它不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危害!
在米中還經常看到另一種小黑蟲子,長有翅膀,當你打開米袋時,會有一些小飛蟲飛出來,我們叫它一一印度谷螟。
印度谷螟是一種小型蛾子,通常在廚房裡飛來飛去,它是“倉儲害蟲”,它與食品的種類,溫度,衛生狀況有關。通常它的幼蟲呈圓筒狀,在幼蟲期通常吐絲,會導緻大量谷物呈塊狀,還會出現塊與塊之間有絲物連接,這些塊狀谷物已經發生黴變并無法食用。
當印度谷螟老熟後便會離開受害物,爬到牆壁,梁柱,天花闆及其它隐蔽處,吐絲結繭化蛹,成蟲對人體無害。
寄生在面粉或面條中的小蟲子比米蟲要大,它的幼蟲期呈圓筒型,成蟲呈赤褐色或褐色,外殼較硬,這種蟲我們叫它一一赤拟谷盜。
赤拟谷盜的成蟲會分泌一種含苯醌類緻癌物的臭液,當我們食用了帶這種臭液的面食,會出現腹痛,嘔吐等症狀。
如果在谷物中有少量幼蟲,篩一篩可以吃,若出現大量成蟲我們必須棄之。
那要如何有效存儲谷物呢?
低溫法我們将裝入糧食的布袋系緊,裝入冰箱,冷櫃或冷庫中,控制溫度在-10℃經24小時即可凍死幼蟲。
花椒法由于花椒為自然抗氧化物,蟲子對此氣味較敏感,因此可在紗布中放入花椒,并将其置入糧食中,可以防止糧食生蟲。
日曬法把帶有蟲子的糧食平鋪于闆子上,放在陰涼幹燥處,等蟲子慢慢爬走,剩下的用篩子篩一篩,會發現糧食中的蟲子幾乎沒有了,我們可以放心儲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