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中國曆史上最重要的大變革時代之一,“禮崩樂壞”的事情自然也是層出不窮。而春秋時期最有名的一個“禮崩樂壞”時間就是“季孫氏八佾舞(天子專用舞蹈)于庭”,孔子對此事的評價是“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不過奇怪的是,“八佾舞”是周天子專用舞蹈,當時會跳八佾舞的人基本都在東周的都城洛邑。那麼在信息和交通都不發達的春秋時代,“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季孫氏家族是從哪裡搞到會跳“八佾舞”的人呢?
由于武王伐纣很大程度上是打了商纣王一個冷不防,而并沒有真正消滅商朝的政治軍事力量。周武王将原來的商朝舊地封給纣王的兒子武庚,然後将三地管叔、五弟蔡叔、八弟霍叔封在邊上監視武庚,史稱“三監”。
周武王去世後,“三監”不滿周公攝政,聯合武庚發動了席卷大半個天下的叛亂,史稱“武庚之亂”。周公費了很大力氣才平定了“武庚之亂”,而史學界基本認為“武庚之亂”實際上是西周的第二次開國戰争,影響大于武王伐纣。
在平定“武庚之亂”的同時,周公還為西周建立了完善的制度體系,涵蓋了政治、倫理、文化、道德等等各方面,史稱“周公制禮”。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一生心中最崇拜的偉人就是周公,周公在中國曆史上也被尊稱為“元聖”。
因為周公對西周的貢獻實在太大并多年實際攝政,周成王說:“不敢以周公為臣。”所以在西周時期,周公的陵墓和死後享受的各種禮儀待遇都是和天子同一級别的,周公的封地魯國也被特别允許在祭祀周公時使用八佾舞。
正因如此,魯國從西周初年開始便擁有會跳“八佾舞”的人。不過按照禮法規定,魯國的“八佾舞”在祭祀周文王和周公時使用,魯國國君都不能使用“八佾舞”,更不要說隻是大夫身份的季孫氏家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