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中有不少反格律詩者,動不動就隻知道說“現代無好詩,真詩”,若問他什麼是好詩真詩,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隻知人雲亦雲。
什麼是真詩,什麼是假詩?詩其實沒有真假之分,隻有好與差的區别,但詩人有“真假”之分。有的是真詩人,有的是假冒僞劣的“僞詩人”僞詩人要求抄襲剽竊,要麼空洞無物,要麼條理不通等等。那些在《詩刊》上的“僞詩人”寫的文字因為根本就不是詩,所以不能隻用詩的好壞真假來評論。他(她)能登上詩刊高壇,是權力的産物。大家别隻看到李君是主編,他其實還有一個更有權力的身份(體制内的身份),如果轉業地方(降半級)那也是你我望塵莫及的。他是真正讓你明白什麼是“指鹿為馬”,什麼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得行。”
詩言志,應該是所有剛接觸詩詞的朋友聽到的第一句話。從這句話中我們知道,詩是人類用來抒發自身情感的一種文學體裁。而造物主賦予人類的情感是這世界上最複雜,最精彩善變的。人類的情感,有時并不需要親自經曆,也能感同身受。
但我們并不能說,沒有親自經曆的就不是情感。同理,作者寫的詩,也不一定就非要是自身經曆的才是“真詩”,不是親自經曆的就是“假詩”。
今我們借“詩聖”杜甫的一首《絕句》來評評這些關于詩的問題
《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這首詩是廣德二年(764)春,杜甫出蜀入梓僻禍後重回草堂時寫的,當時杜甫的心情應該是愉悅的,面對新的環境,人畢竟總是有新的希望與激情嘛。杜甫就一氣口占了四首絕句,因為當時并不是拟題而作,就是随便寫着玩玩(本人曾論無題有題之語),後來就幹脆用《絕句》當題目了。這首是第三首,是“詩聖”杜甫所有詩中寫景的代表作。
四首絕句如下
絕句四首
(唐·杜甫)七絕
(一)
堂西長筍别開門,塹北行椒卻背村。
梅熟許同朱老吃,松高拟對阮生論。
(二)
欲作魚梁雲複湍,因驚四月雨聲寒。
青溪先有蛟龍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三)
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四)
藥條藥甲潤青青,色過棕亭入草亭。
苗滿空山慚取譽,根居隙地怯成形。
這第一首與第三首都是四句皆對,一句一景的七言絕句。特别是第三首猶如一幅絢麗生動的彩畫:黃鹂、翠柳、白鹭、青天,色調淡雅和諧,圖象有動有靜,視角由近及遠,再由遠及近,整個畫面給人以既細膩又開闊的感受。
在創作手法上,詩人采用對仗的方法,兩兩相對,動中有靜,景中有情,遠眺近思,給我們帶來了一幅甜美、廣闊、和諧的美麗村居圖畫。特别是詩人對動詞,形容詞(顔色)的熟練運用,更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那麼,對于當今的那一部分喜歡亂噴格律者來講,杜甫的詩是真詩嗎?“兩個黃鹂”?為什麼不是一個,或一群呢,此處不真。
“一行白鹭”?白鹭又不是大雁,還一行行地飛,白鹭都是一群亂飛的好不好,這明顯是為了對仗而對仗吧?
“千秋雪”?黃鹂,翠柳,不是寫春天嗎?怎麼扯上雪了,這不合場景,妥妥的假詩。
本人前幾天就曾寫了一首《惜别》
【七言律詩】惜别
文/浔陽隐
說是天晴卻未晴,黛煙霧裡别江城。
折來灞柳随心送,惹得梨花帶雨傾。
岸草知音風漸長,蘭舟任意月橫生。
魂殇怕聽陽關曲,卻道黃沙入眼睛。
有詩君就說了,寫的場景沖突,前面寫白天,後面寫晚上,說不合情理。本人回複,詩詞不一定非得是一個片段,一個鏡頭,詩詞是可以有時間,空間跳躍的,是可以有跨度的。
還有一位則說是“假詩也要評?”
本人回答,現代穿越文都流行了,虛構詩詞情節又有何不可,再說現代社會那有那麼多愛恨情仇,難道現代人就不能寫詩了嗎?
回到正題,咱沒名氣,他們可以不服,但杜甫可是公認的“詩聖”,他的作品總有說服力吧!
杜甫的詩是“真詩”嗎?我的觀點是真詩,隻要有個人的情感、自創的,和諧的那就都是真詩,虛構的情節合乎常理一樣是成立的。隻是能否算好詩,則需要看作者的水平了。
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嚴武入朝,蜀中發生動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亂平定,再過一年,嚴武還鎮成都。杜甫得知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這時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對這生氣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寫下了這一組即景小詩。興到筆随,事先既未拟題,詩成後也不打算拟題,幹脆以“絕句”為題。
從杜甫的詩中描述,我們能清晰地看見草堂周邊的環境。草堂應是坐北朝南,背山面水,西邊有山嶺,南邊是大河,東邊還有藥田,周圍有竹林,河岸邊有柳樹,看,多麼優美的環境啊!詩人面對如此佳境,能不口占一絕?
詩的主題内容就不過多解讀了,很簡單明了的,沒有什麼隐晦之情,講多了還難免有抄襲之嫌。
再講講絕句是否需要對仗的問題絕句,有人把絕句當成是律詩的裁句而成的,這個觀點很是站不住腳,因為絕句與律詩到底是誰先出現得早,是個很難證明的問題。我個人覺得是絕句早,簡單嘛,四句話而已,肯定是先有絕句再有律詩。如果這猜測成立,那說絕句是出自律詩則是謬誤。
但絕句可以溶入律詩是真的,我們可以把律詩的首聯尾聯合一起成一首絕句,也可以把中間兩聯取出成一首,還可以把前四句,後四句各看成一首絕句。這可能就是有人論為絕句出自律詩的原因,但為何不能是律詩出自絕句呢?加上四句不是也說得通嗎?
從以上觀點可以看出,絕句是沒有強行規定必須對仗的,不但沒有反而很靈活,可以一聯不對,也可以聯聯相對,既可以是前一聯對句,更可以是後一聯對句。
總之、無論寫什麼,語言、意境、韻律、這三點是王道,是底線。沒有這三點的東西就不是詩。就如本人曾說過,古人寫作跳躍的是意境,空間。今人寫作卻跳躍的是語言,一些胡拼亂湊的句子整一起,就成了詩。這種詩,我一個連文言文,古籍等都尚可讀明白者,卻讀不慬這些現代詩歌。
結語:從杜甫的《絕句》中,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詩的格律形式,還是描寫手法,都是可靈活多變的。不拘一格,不限一隅。才能讓作品充滿靈性,才能讓讀者感受到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