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力平價理論是關于彙率決定的一種理論。最初由英國經濟學家桑頓在1802年提出,其後成為李嘉圖的古典經濟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最後由瑞典經濟學家古斯塔夫·卡塞爾加以發展和充實 ,并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 年以後的貨币與外彙》一書中作了詳細論述。它已成為當今彙率理論中最具影響力的理論之一。
購買力平價理論是一種研究和比較各國不同的貨币之間購買力關系的理論。瑞典學者較早就研究了購買力平價方面的問題。瑞典于1745到1777年曾脫離鑄币平價而實行過浮動彙率,此後彙率劇烈波動。政府企圖通過幹預保持彙率的穩定,但屢遭失敗。另外,由于瑞典參加了長達7年的英法戰争,使國内通貨膨脹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