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兩節我們介紹了莊子講的鲲鵬故事,為了印證自己講的故事非虛,莊子在接下來的篇章引用了前人對鲲鵬故事的講述。《齊諧》者,志怪者也。這裡的齊諧者我們姑且認為是一部專門記錄光怪陸離故事的書。在這本書裡面,有鲲鵬的故事的詳細記載。
水擊三千裡,抟扶搖而上者九萬裡
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抟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水擊三千裡:描繪了鲲幻化為鵬的過程,由于鲲魚非常大,幻化過程類似于我們現在飛機起飛的過程,飛機在起飛前需要在地面的跑道上快速行進一段距離才能起飛,而廣闊的海面就像飛機場跑道一樣,鲲魚在幻化過程中不斷拍打水面,整個北冥的海面極其壯觀,三千裡指的不是實數,古人的三的意思是很多的意思,這裡大意是海面上鲲魚拍打水面的距離有好幾千裡。
抟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在鲲幻化為鵬後,鵬借助飙風的力量順勢上升到非常高的天上,這裡的九萬裡同樣是指很高的距離,不是實數。這裡也是中國成語“鵬程萬裡”的出處。扶搖很多人不理解,我聽過一個靠譜的解釋是扶搖兩個字合起來的發音為飙的解釋,抟的意思應該是旋轉,也就是類似海面的龍卷風,鲲化為鵬的過程借助旋轉的飙風一直升到很高的高度。
去以六月息者也:這句話很多人搞不明白!我的理解是大鵬從北冥飛到南冥的時間有六個月這麼長,也就是飛了六個月才停下來。有一個解釋說這裡的6月其實是描述自然規律,也就是候鳥在冬天會飛到溫暖的南方過冬,來年春暖花開再次返回,時間距離剛好6個月。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這裡的“野馬、塵埃”我認為是大鵬在往上飛的過程回頭看到的地球的狀況,随着飛行高度的不斷上升,看到的物體最初像野馬奔騰,比如雲朵,但是當飛到九萬裡的高空後,看下來的物體就像是看到塵埃那麼小了。
比較難以理解的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這句話。這裡的關鍵字眼是“息”,有一個解釋是這樣子的:地球上的各種各樣的生物,除了人會說話以外,其他動物均不會說話,但是他們有一種“息感”,憑借這種息感,各種生物能感知周邊環境的變化,也能在長途遷徙中準确把握方向,比如候鳥的長途遷徙,憑借的就是這種“息感”,在日常生活中,我看到網上有人發視頻,小鳥能像寵物一樣跑到主人的手中,完全信任,這個就是息感的作用,因為通過息感,小鳥能感知到你喜歡它。大鵬鳥能從遙遠的北冥飛到南冥,靠的就是這種息感的指引。
當然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就是我們現代人知道的動物和植物的關系,動物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吸入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後排出氧氣,氧氣剛好是動物需要的,形成一個循環。但是在二千多年前如果莊子真的能洞悉到這個規律那真的是太厲害了!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我們在地球上看天空,晴天下一般看到的是湛藍的,但是莊子反問道:這就是天真正的顔色嗎?這句話充滿哲理!也就是我們看待事物,如果隻從一個角度看問題,得到的不一定是真相。莊子在這裡提出自己的觀點:天外有天,天是沒有邊際的!在九萬裡的高空往下看,也是這種感覺!
當然還有人覺得這是在質疑儒家的一貫觀點:“正”,其實莊子也沒有明确表明他的意思,讀者也隻能猜猜罷了。
很多人覺得莊子的文章為什麼很難理解到真正的意思,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莊子其實是用寓言來闡明自己的觀點,要闡述什麼莊子自己心裡很清楚,但是他卻不明說!莊子的文章行的是不辯之言,和儒家不同,儒家要我們做什麼講的一清二楚,道家卻很不一樣,因為道本來就是很玄的東西,需要很高的悟性才能參透。要不然老莊之後也不會出現那麼多修仙修道之人走了旁門左道!
莊學如海,我們後輩也僅能從字面的意思來窺探一二。如果你也對莊子感興趣,有更好的見解,歡迎關注我并留言一起學習讨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