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主張:“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用“無為”去處事,用“不言”去教導百姓。“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無為”并非無所作為,而是不可妄為,不可強為,要順其自然、“自然無為”。
西漢初期,因為過去多年的戰争破壞,秦末的農民戰争和楚漢之争,社會情況混亂,經濟破壞嚴重,社會到處是饑荒,甚至出現易子而食的現象,民生凋敝,苦不堪言。因而漢高祖劉邦采用休養生息的寬松政策,讓參戰的士兵歸家修養。這就是漢朝推行的所謂的“黃老治術”。
黃老之術也即是“黃老之學”,是黃帝學派和老子學派的一種統稱,這個學派的思想是“尚陽重剛”,而秦漢之際正是黃老道家風靡時期。該流派早在東周戰國時代,就已經形成了黃老學說。
黃老學說繼承的是黃帝、老子關于道的思想,在社會政治方面,黃老強調“道生法”,認為君王應當“無為而治”“公正無私”“恭儉樸素”“貴柔守雌”。通過“無為”而達到“有為”的目的。而“文景之治”則是黃老學說運用的良好呈現。
漢文帝、漢景帝在位期間,根據“黃老治術”的思想,采取了兩大措施,分别是“輕徭薄賦”和“與民休息”的政策。
政府如何“輕徭薄賦”呢,最開始隻是“除田租稅之半”,漢高祖則減輕田賦稅率,設為“什五而稅一”,漢惠帝甚至下令“減田租,複十五稅一”。漢文帝則又進一步降低田租,按“三十稅一”收納,最後則全免了農民的田租。對于當時農業社會,以農為本的社會中,這是中國封建社會少有的低廉賦稅,甚至是古代曆史上最低田賦稅率。
而“與民休息”講的就是和老百姓一起休養生息,停止戰争,恢複生産。漢文帝推崇節儉,削減國家的不必要花銷,國庫不對過度收斂錢财,而是藏富于民。
漢朝鼓勵農民生産,下令勸課農桑,獎勵耕作,要求官員重視農業。皇帝甚至親自下地示範耕作,給百姓做好榜樣。
漢朝的管理政策被稱為“無為而治”,相比于當時的秦朝,是一個巨大的進步。由于當年秦王朝的殘酷統治和法度嚴苛,導緻人民高度不滿,社會暗流湧動,危機統治力量,引發了農民起義。因此漢朝順應民意,在漢承秦制的基礎上,也改變了秦朝的統治手段,決定與民休養生息,采取了無為而治的治世手段,而這是道家的思想第一次融入到政治層面。
漢景帝—劉啟
經過長時間的無為,經濟開始發展,整個社會開始有了生機,由漢朝初期的建立,到後來漢武帝,大概經曆了七十年左右,一直采取無為而治的方式,漢朝的經濟終于發展起來了,當時整個社會,生活慢慢開始發生了變化,這就是無為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