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康乃馨成為母愛的象征之前,我國也有一種母親之花,它就是萱草花。
萱草在我國有幾千年載培曆史,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最早文字記載見之于《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谖草,言樹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
另一稱号忘憂(忘憂草),來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歡樂,忘憂思,故曰忘憂草。《詩經疏稱:"北堂幽暗,可以種萱";北堂即代表母親之意。古時候當遊子要遠行時,就會先在北堂種萱草,希望減輕母親對孩子的思念,忘卻煩憂。唐朝孟郊《遊子詩》寫道:"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王冕《偶書》"今朝風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為母壽,所喜無喧嘩。"曆代文人也常以之為詠吟的題材,曹植為之作頌,蘇東坡為之作詩,夏侯湛為之作賦,由此可見萱草在生活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