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倪萍在《朗讀者》節目中分享了自己過去十年來到處奔波為兒子虎子治病的經曆。觀衆在感動之餘,自然而然地将注意力轉向在這段關系中的另一個角色——王文瀾,倪萍彼時的丈夫。而當人們發現王文瀾在如此艱難的時刻不但沒有和妻子站在統一戰線、還與倪萍離了婚時,鋪天蓋地的指責立刻向這個男人湧來。
這個時候,王文瀾是誰、什麼職業、什麼經曆、什麼性格以及事件真實情況如何,都不再重要了——“在兒子生病期間與妻子離婚”這個事實,就足以宣判他的“死刑”。
面對如潮水一般兇猛的謾罵,王文瀾沒有過多的回應。身為一個資深的記者和攝影師,他秉持自己一貫展現的低調和沉默,承受得住一切。後來,人們才在東拼西湊的迹象中還原了當時真正的情況——在那段壓抑、困難的日子裡,王文瀾對家庭的付出、對兒子無條件的愛,一點兒也不比倪萍少。他雖選擇了離婚,但從來沒有逃避過自己的責任。
在得知兒子患有先天性眼疾、生命受到威脅的當下,王文瀾和倪萍都在巨大的悲傷中失去意識,但兩人很快達成一緻——傾盡所有救兒子。為了多賺錢,倪萍辭去央視穩定體面的工作,重新紮入影視圈打拼;王文瀾在努力工作的同時,舍棄自己原本文藝的愛好和幾乎所有私人的花銷,一分一毫都節省下來作為兒子的醫藥費。
每一次的求醫問診,都是一次關于萌生希望、希望破滅、重燃希望然後又再度失望的精神消耗。在重壓之下,倪萍和王文瀾都瀕臨崩潰,聚少離多、敏感脆弱的二人在這樣殘忍的考驗中敗下陣來,争吵、憤怒、失望等情緒彌漫在二人的生活中經久不散,沒過多久,二人便選擇離婚。
在一段婚姻中,付出了所有後仍走向破碎,誰又有資格隻怪罪其中一個人?更何況,這段婚姻的開始是那麼溫暖而美好。若不是老天向他們開了一個這麼殘忍的玩笑,王文瀾和倪萍可能會是世界上最幸福的那種家庭。
王文瀾初遇倪萍時,倪萍正遭受上一段感情的打擊。看着自己心愛的女人心灰意冷、故作堅強的硬撐,王文瀾勇敢面對自己的心意,主動站出來為倪萍提供休憩的港灣。
為了幫助倪萍走出陰影,王文瀾買了一輛自行車,在周末、假期帶她出去攝影、散心,慢慢打開了倪萍的心。當了解到倪萍的願望是把家人接到北京一起生活,王文瀾就傾盡所有在通州買了一塊地,蓋了一座四合院,實現倪萍的願望。婚後,王文瀾和倪萍保持婚前的生活方式,浪漫、舒心、輕松是他們的主基調。
雖然這一切在得知兒子生病後戛然而止,這一段關系也在各方壓力之後最終選擇結束,但王文瀾和倪萍在關于兒子的利益上一樣堅持,王文瀾甚至比倪萍更加嚴格要求自己——除了在金錢上給予最大的幫助,在個人生活中,他也不再考慮新的感情。他的想法是,在兒子痊愈之前,他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到這件考驗中,不可三心二意。事實上,即便在兒子痊愈之後,王文瀾還是保持獨身的生活,與兒子之間的親密連接似乎已經滿足了他所有的情感需求。
在世人眼中,男人就是頂天立地的存在。他們有寬闊的胸膛,有力的臂膀,堅強的意志和過人的忍耐力。很少有人思考,一個男人的一生所需經曆的,是否是他能承受的?一個男人能付出的愛,是否有窮盡?當一個男人感到身心俱疲的時候,他該從何獲取力量?
或許王文瀾的人生經曆可以在這個問題上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也祝願他在經曆人生的風雨後,所收獲到的力量能夠讓他更好地獲得餘下的、屬于自己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