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台有好幾個人問我這個問題。
那麼,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
一、記憶是關鍵。
其實,我想,再想想小學一二年級怎麼學的語文,我們也就會學化學了!小學一二年級要學好語文,那麼首先需要認字,如果字都不認識,談不上學好。那時候還要學拼音,如果拼音都不認識,也不可能學好。要認識字,其實首先是要“記憶”的。所以,學習的首要是需要記憶的,在記憶的基礎上再談靈活、再談邏輯推理。
對于初三而言,很多同學已經忘了最初是怎麼學好語文的了。也有很多同學看了很多書,看了很多關于學習的理論和批判。其中不乏有很多會談到“學習并非死記硬背”,這些觀點或許會導緻某些同學對于這些理論的理解有偏差。所謂學習并非死記硬背,說的是在一定的記憶基礎上,不能全靠記憶。這些都是需要在一定的記憶基礎上的,不然,談不上學習。
回到化學學習,記憶是首要的!哪怕所謂的死記硬背,你也可以獲得較高的分數,根據多年經驗,全憑記憶,可以獲得65分(80分制)以上的分數。
那麼,我們要記什麼呢:
其實随便想想都知道,比如:化學方程式、化學式、元素符号、基本性質、反應現象、實驗、實驗的過程.......
(記憶是首要的,哪怕是死記硬背。如果是初三,如果現階段還在提問“化學怎麼學”?這樣的同學,大部分是記憶這塊出了問題。你如果都不記憶,談不上學習的!)
二、科學的思維和方法
在記憶的基礎上,還需要有科學的思維和方法。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自然科學的特點是,實驗求證和邏輯推理。所以要學好化學,需要訓練自己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思維。
具體而言:
1、對比的思想方法(控制變量原則)
對比的結論這是我們通常的說法,更科學一點叫控制變量,再科學一點叫“單因子變量”原則。即:其他所有條件一樣,隻改變一個變量,然後看結論是否不同,如果不同,則是該變量引起。在化學中有很多這樣的考查,兩個物質在一起于第三個物質反應,那麼我們就需要設計實驗,排除其中一個物質的影響。
在平時怎麼訓練呢?平時我們的結論的時候,最好也利用該方式推導一下。具體而言,大家可以在知乎上搜一搜有關“死理性派”的文章,這些人在生活中已經養成良好的科學思維。
2、實驗過程的理解(模拟)
一般的同學,第一次進實驗室做實驗的感受就是,實驗并非想象那麼簡單。之前看老師演示時,總覺得好簡單,兩個容器一傾倒,然後酷炫的現象就發生了!好神奇。
自己動手才發現,什麼都需要考量,這是要加多少呢?A物質要加多少?B物質要加多少?用什麼添加?什麼時候添加?萬一出現問題怎麼處理?等等。所以自己動手做一下很多試驗是有必要的。如果沒有這種感受的,可以找一件自己從沒有做過的事情做一做,比如還沒有做過飯的同學,自己做一頓飯試試!
我們在考試的時候,并不是讓你親自做實驗,而是讓你模拟實驗過程,你首先要了解實驗過程,才可能更好的模拟。
三、精準的記憶很重要(細節決定成敗)。
其實也可以說是真正對于名詞的理解很重要。我們在化學中遇到的很多名詞,需要自己去辨析理解。如果你都能辨析理解透徹,那麼就應該能學好化學,并能獲得高分。
比如,你看到“加熱”、“高溫”、“點燃”應該想想這三者到底有什麼不同?
比如,過氧化氫溶液在常溫下看不到氣泡,在塗到手上就會有氣泡,這裡手上皮膚起了什麼作用?
比如:裝置裡加個氣球和不加氣球,有什麼不同?
.......
如果你能細化到這個程度,沒有 理由學不好化學的!
四:精選的試題和資料也很重要
大家都知道,應試是需要刷題的(其實我也是最近才知道刷題這麼一說),但是,試題也需要精選的,也是需要有針對性的。有些出版物,他們為了統一的市場,是會考慮全面性的,比如有些教輔資料是面向全國的,那麼對于北京就不太适用。再比如,對于各區真題,有些題時針對某區的,在平時考試可能對于另一區就不太适用(通常情況下,郊區的試題可能在平時考試的時候,并不“完全”适用城區的考試-----當然基礎練習還是可以的。城區,特别是海澱和西城的試題,可能對于其他區都是有參考價值的。這個規律也适合全國。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外地的學生都說“是做着海澱的題參加中考、高考的”)。某些公衆号裡的資料也是這個規律。
也就是試題需要針對性強。這樣可以減少刷題的數量,提高效率。
當然精選試題,在應用的時候,需要仔細“按層次”弄懂:
1、考點。
2、反面的描述情況如何?
3、這種考查方式原因。
4、還可能哪些方式考查。
這樣應用,可以讓自己做題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