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讀者非常好奇一場職業網球賽事的簽表到底是怎麼産生的,趁着這陣子沒有比賽之際就來跟讀者分享一下現行的ATP/WTA賽事的報名以及賽事簽表産生的過程吧!
PS:本篇文章所讨論的是ATP/WTA一般年度巡回賽事為主,如果是「年終八強」、「女子小年終」之類的比賽則有各自的參賽規則,不在本篇讨論的範圍内。
報名
首先一個賽事的開始就是要有選手參與,至于是什麼選手參與,那就是透過報名的方式。不過目前ATP/WTA都各有不同等級的賽事,有些甚至是規定某個排名内的選手就必須強迫參賽,等于是不需要自己報名就自動被納入參賽的選手當中,這些我們暫時不讨論。賽事報名總是有個期限,基本上都是在賽事開始之前的六個星期(四十二天)為該賽事報名截止的時間,依據的也是當時的世界排名高低(拿外卡跟會外賽打進來了也暫時不讨論)來當作是否有資格參加該賽事。先來看看ATP目前的規定:
(資料來源:2020 ATP Rulebook 第106頁)
ATP的規則裡面寫得很清楚,在該賽事開始比賽(通常是星期一或者是該賽事第一天開打日期)之前的四十二天的美國東部時間中午十二點前截止。在此之前若有已經入圍會内賽的選手退賽,則由遞補名單當中的選手依序進入會内賽當中。唯一的例外是紅土賽季的第一的大師賽Monte Carlo,它的截止日則是賽事開打之前的二十八天。
至于女子的WTA的規定如下:
(資料來源:2020 WTA Rulebook 第17及18頁)
基本上跟ATP是一樣的,隻不過是使用「六個星期」的字樣,事實上也是四十二天;這個規則适用于所有的頂級跟國際等級的比賽,當然「年終八強」(WTA Finals)跟「小年終賽」(WTA Elite Trophy)不适用于本條規則。所以不管是ATP或者是WTA,都是以賽事開始比賽之前的六個星期時的排名來決定是否有資格進入該比賽的會内賽。
不過由于報名截止日期到正式比賽中間相隔了六個星期,而ATP/WTA的排名是每個星期一都在重新計算變動的,這中間的六個星期可能會産生很大的變化。例如某個選手在六個星期前以第三十名的排名報名了某個比賽,而進入這個比賽會内賽最後一位排名為五十名,若這位排名三十名的選手到了六個星期該比賽開打的時候排名已經變成五十名之後,那該怎麼辦?
答案就是:依舊是以六個星期前的排名進入會内賽,完全沒有受到影響;也就是說參賽資格不變,依舊可以參加該比賽的會内賽,唯一會受到影響的是該比賽的會内賽種子選手的資格,這個後面會提到。
以2020年的多哈這一站為例,開打日期為2020年1月6日,因此報名截止日則為六個星期前的2019年11月25日,以當周的世界排名為進入會内賽的依據。由于該站比賽前四種子首輪輪空,另外有三位選手拿外卡參賽,加上四位從會外賽打上來的選手,因此會内賽隻取二十一位選手參加。最後就産生了下列參賽選手的名單,該名單是以選手姓氏的字母排列,後面則是2019/11/25當時的排名,最後一位進入會内賽的是排名六十七的哈薩克選手Mikhail Kukushkin 。
種子選手排序
通常賽事的會内賽簽表會在正式開打之前最晚兩天就會出爐了,不過在此之前第一件事情就是列出該賽事的種子選手。我們以一般三十二簽的賽事為例,共會有八位種子選手,按照比賽前一周的排名(因為是開打前最晚兩天,所以就是賽事開打前一周的排名)高低列出八位排名最高的選手,依照順序為第一到第八種子。
這個就是上面一段提到的如果報名時排名夠高,但是到了比賽前一個星期排名滑落的話,并不會影響參賽資格,但是會影響到是否可以名列種子選手的道理就是在這裡。我們再以2020年多哈站的簽表來看一下當時八位種子選手的排序,請參考下方圖表。(由于2019/11/26已經是當年ATP賽季結束之後了,因此排名跟2020年年初會完全一樣。)
種子選手在簽表中的位置
種子選手順序出爐之後接着就是這些種子選手應該被擺在簽表中的哪個位置呢?當然是有一個規則,不過這個規則相當有趣,簡化一點來說就是「介于有跟沒有之間」的規則(哈)!先了解一下設立「種子選手」的「初衷」,那就是避免實力堅強的選手在比賽當中太早遇到。基本上我們都是相信ATP/WTA的排名能夠充分反應出選手的實力:排名越高的實力就越好,以此類推。就主辦單位的立場當然是希望球賽越到後面越精彩,越讓觀衆看得過瘾,不然可能第一輪的比賽就是兩位高手過招,後面的比賽變成雙方實力差距太大、呈現一面倒的狀況,這都不是職業賽事設立的宗旨跟目标。
基于上述的邏輯,原則就是「預設」第一跟第二種子的實力最好,他們應該在最後的決賽才碰到,讓比賽内容較為精彩。因此第一種子跟第二種子在簽表的位置設計最簡單,那就是讓他們一開始離得越遠越好:以三十二簽的比賽來說,目前的設計就是讓第一種子在最上面一号的位置,第二種子在簽表最下方第三十二号的位置。
如果雙方都表現良好、連赢四場比賽的話,那一定是要在決賽(第五輪或者個人的第五場)才會碰頭。如果是六十四簽的比賽,那第一種子一定是最上面一号簽表的地方,第二種子則是在最下方第六十四号的位置;如果像是一百二十八簽的大滿貫或者是Indian Wells或者Miami這樣的規模的比賽的話,第一種子就是在簽表第一号的位置,第二種子則是處于簽表最下方第一百二十八号的位置。簡而言之,第一種子跟第二種子無論在什麼樣的比賽,第一種子永遠在簽表最上方、第二種子永遠在簽表最下方的位置,一定是固定的。以2020年Doha站的簽表為例,第一種子Wawrinka就在簽表最上方一号的位置,第二種子Rublev則在簽表最下方第三十二号的位置。
接着我們來處理第三種子跟第四種子在簽表當中的位置:基本上這兩位出現的地方也是「介于固定跟不固定」之間(這個梗真好用)。基于第一種子跟第二種子一定要在決賽才能碰頭的基礎上,那第三跟第四種子就必定要在四強才可能跟第一種子還有第二種子碰面。
換句話說,賽事主辦單位希望第一種子到第四種子都應該連續赢三場比賽到四強「對号入座」才對。基于這樣的假設,簽表就為第三種子以及第四種子這兩位選手「預留」了兩個位子:第九号跟第二十四号(以三十二簽的賽事為例),至于誰在第九号誰在第二十四号,那就是由抽簽來決定。
所以才會有上述的「介于固定(永遠都在九号跟二十四号)與不固定(用抽簽決定誰在九号誰在二十四号位置)之間」的幽默說法。若該比賽前四号種子都順利打進四強的話,那四強的對決必定是「第一種子vs.第三種子以及第二種子vs.第四種子」或者是「第一種子vs.第四種子以及第二種子vs.第三種子」這兩種組合,除非有人在中途就中箭落馬沒有晉級到前四強。所以若你看到在四強比賽之前看到前四位種子竟然對上了,那肯定是你看錯了,因為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以2020年多哈站的簽表為例,第三種子Tsonga就抽簽抽到第二十四号、第四種子Raonic則是在第九号的位置。
另外看一下2020年奧克蘭站的簽表,則是第三種子Khachanov在第九号、第四種子Isner則是在第二十四号的位置。因此在三十二簽規模的比賽當中,第三跟第四種子隻會出現在第九号或者第二十四号的位置,端看抽簽的結果,絕對不會出現在這兩個位置以外的地方。
看完了前四位種子在簽表中的位子,接着我們來看第五到第八種子這四位選手要怎麼擺放。
基于大家都預設前八位種子應該都具備一定的實力,所以這八位選手應該都會自動在八強的時候對号入座。因此簽表就設定了四個位置給這四位選手(以三十二簽的賽事為例):第八号、第十六号、第十七号、第二十五号;至于哪位種子選手在哪一個号碼的位置,則是由抽簽決定,所以這又是一個「介于固定與不固定」之間的排法。
換句話說,第一種子到第四種子這四位選手一定是要到八強這個階段才可能會遇到第五種子到第八種子當中的一位選手,至于會遇到誰,就是看抽簽的結果而定。簡單來說就是前四種子會在八強遇到第五到第八種子當中的任何一個,除非當中有人在八強之前就輸球回家了!
所以在一個三十二個簽表的比賽當中絕對不可能在八強賽之前看到種子選手的對決,如果有人看到,那就是一定在唬爛你,千萬别相信。再以2020年多哈站的簽表來看,第五種子Djere在第二十五号、第六種子Krajinovic在第十六号、第七種子Mannarino在第八号、第八種子Tiafoe在第十七号位置。
另外再看一下2020年WTA的Brisbane站的簽表:第五種子Kvitova在八号、第六種子Bertens在第十七号、第七種子Konta在第二十五号、第八種子Keys在第十六号的位置。所以第五到第八種子在三十二簽表規模的比賽當中隻會在第八、第十六、第十七、第二十五号這四個位置當中變動,沒有其他可能。
其他非種子選手在簽表中的位置處理了前八種子的議題之後,其他則是非種子選手,包含了排名不夠名列種子的選手、從會外賽打上來的選手、以及拿外卡的選手;以三十二簽規模的比賽為例,扣掉八位種子選手,還有另外二十四個位置,就是全部由抽簽來決定。就技術上來說這二十四個位置也是「介于固定與不固定」之間,因為他們就是被固定于上述八位選手之外的位置,例如非種子選手就不可能抽到第一号或者第二号的位置,因為那個是隸屬第一種子跟第二種子;他們隻會在八位種子的位置之外的二十四個位置不固定地徘徊着,看老天爺要派他們去哪個位子上跟其他選手對戰。
總體概況
看完上面落落長的分析,可能有人還是有看沒有懂!沒關系,看下列的結論就好:
1. 第一種子跟第二種子隻會在決賽才可能對戰,當然前提是他們前面幾輪都赢球,才能打入最後決賽。
2. 第一種子/第二種子隻會在四強才可能遇到第三種子/第四種子,在四強之前他們都不可能遇到。彼此對戰的組合可能是「1 vs. 3、2 vs. 4」或者「1 vs. 4、2 vs. 3」這兩種。當然前提還是他們四位都打入最後四強。
3. 前八種子最早隻會在八強才碰頭,而且是前四種子當中的任何一位對上第五到第八種子當中的任何一個的組合。前提還是他們八位都有打進八強,如果在八強有看到任何的非種子選手,那就表示有同樣數量的種子選手在前面幾輪就被幹掉了!
如果上面文字還是看不懂,沒關系,看下面的圖就可以知道相關的位置了!
(圖片原稿來自該網站)
上面的狀況是以一個三十二簽的比賽為例,如果是六十四簽甚至是大滿貫的一百二十八簽,基本上也是依循着相同的邏輯,隻是整個規模再擴大一倍以及兩倍而已。若是六十四簽或者五十六簽(前八種子第一輪輪空不用打)的比賽,通常就會設立十六位種子。
這十六位種子最早會在第三輪(十六強)才會遇到,簽表的設計就會變成第一到第八種子會在第三輪遇到第九到第十六種子當中的任何一位,至于會遇到誰,還是由抽簽決定。若是四大公開賽,則是設立了三十二個種子選手,則前兩輪絕對不可能有兩位種子選手會對上,最快也要第三輪(三十二強)才可能看到種子選手對決。
總結
綜觀以上的分析,職業網壇比賽的簽表分配看似複雜,其實也是簡單,就是那幾個固定位置,隻是靠着抽簽來決定會被分配到哪個地方而已。
不過說起來簡單,當中也是藏着一些小細節,有時候抽簽完畢之後會遇到一些突發狀況,例如種子或者非種子選手退賽(還可以再細分為會外賽開打前退賽或者會外賽已經開打,或者會内賽開始或者還沒開始之前),還有原先沒報名的選手後來拿外卡參賽,但是因為排名夠又可以名列種子選手等,都會使得最後呈現出來的簽表跟上述所描述的有不一樣的樣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