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濱州是“九朝齊魯重鎮,千年文化古城”,多個重大國家戰略在這裡交彙疊加,多區域文化在這裡融合,多個優勢産業集群在這裡培育。濱州市第十次黨代會報告中指出,今後五年,是濱州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轉型創新的關鍵攻堅期、突破躍升的黃金發展期,要站在全球、全國、全省“三張地圖”旁思考謀劃濱州的未來五年發展。為更好地展現濱州的雄厚的産業、豐富的人文、厚重的曆史、舒适的環境,即日起,大衆網濱州頻道特策劃推出濱州“地圖”主題策劃,以“地圖”着手,聚焦濱州社會生産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展示濱州正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 宗琮 濱州報道
在吃的法則裡,風味重于一切。人們懷着對食物的理解,在不斷地嘗試中尋求着轉化的靈感。一個地方的食物早就不單單僅限于餐桌,而是凝結于當地的人文與曆史。地處黃河沿岸的濱州,依靠豐饒的資源和厚重的底蘊,出現了一道道無不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讓“濱州風味”飄向渤海大地。
傳承風味顯初心
時間和溫度,造就美味。真正的美食,往往會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美食不僅是時間的經曆者,更是文化的傳承者。無棣縣作為濱州最北邊的縣區也是山東的千年古縣之一,醇厚的文化底蘊在這裡流淌,傳承的味道也在這裡愈發濃厚。這裡有一種傳承了一百多年的美食——塘坊糕點。
營業時間:上午9點左右 地點:無棣縣埕口鎮塘坊岐鳴齋(糕點)
在無棣縣埕口鎮塘坊岐鳴齋(糕點)門外,一股獨特的糕點香氣撲面而來,令人垂涎欲滴。順着香味兒走進糕點店内,記者看到,烏龍糕、蘋果酥、蓮花酥、馬蹄酥等一系列特色點心擺滿了整個貨架。拿起一塊兒放入口中細細品嘗,外皮酥酥甜甜,内裡松軟可口,加上萦繞着的糕點香氣,讓人忍不住吃完一個還想再吃一個。其中烏龍糕作為店裡招牌美食深受顧客的喜愛,塘坊糕點第五代傳承人趙玉森介紹,烏龍糕是用優質小棗——金絲小棗制成,先将棗去核、去皮,再把棗肉弄成漿,然後加工成棗泥,整個的制作過程比較複雜,僅僅是棗泥餡,就得經過三四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塘坊糕點距今有159年的曆史了,始于清朝同治年間,制作塘坊糕點的傳統技藝還保留着100多種。1995年,我正式接手塘坊糕點制作工藝,成為塘坊糕點第五代傳承人。接手之後,我又将祖傳的五龍糕、蘋果酥、蓮花酥、芝麻條、一品火燒等近百個品種恢複,使塘坊齊鳴齋糕點成為了地方美食品牌。”塘坊糕點第五代傳承人趙玉森說。
在距離無棣七十多公裡外的濱城區濱北街道邢家鍋子餅店,邢家人也開始了一天的忙碌,有關“邢家鍋子餅”的制作和傳承,在老《濱縣縣志》《濱州地方志》《山東省省志》中都有詳細的記載。據邢新兵介紹,邢家鍋子餅店産生于清朝末年,曆經五代傳承已有百年曆史,他從16歲就開始跟随父親學習鍋子餅的制作工藝,并熟練掌握了祖輩烙餅制作方法。
營業時間:上午10點左右 地點:濱城區濱北街道邢家鍋子餅店
隻見用和好的面做兩個小餅,中間抹上油摞在一起擀成直徑為30厘米的雙層薄餅,然後把薄餅烙至黃色麻子花狀,中間凸起,迅速取出,豆腐、豬頭肉、雞蛋先後放入鍋中炒制,最後,再加香菜提味,不長時間,熱氣騰騰的鍋子餅便端上了餐桌,根據餡料不同鍋子餅的價格也從每斤十幾元到幾十元不等。
“鍋子餅做得好吃,根本之處在于原料好。”邢家鍋子餅第四代傳承人邢新兵告訴記者,店裡用的面都是特二粉,制作鍋子餅所用的豆腐,多年來都是由村裡專人供應,香油是純芝麻制作,所用食用油也經過了細心調制。
質樸風味顯誠心
說起“美食小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頭好。實惠的價格、熟悉的味道、成為它們“長久不衰”的秘密。那裡既能讓人們填飽肚子,也能滿足人們記憶中的味道,也使之成為濱州飲食文化的重要内容。
從濱城區向東七十公裡是惠民縣,這裡是孫武的故裡,有悠長的曆史;這裡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樣闆,有着淳樸的民風;這裡也是多個淘寶村的所在地,有豐富的創新活力。多種因素的融合決定了當地人對傳統樸素的食物情有獨鐘。
營業時間:早上五六點 地點:濱州市惠民縣鼓樓街“府佑裡馬蹄燒餅鋪”
淩晨四點,濱州市惠民縣鼓樓街上鼓風機響起,王清霞一家開始了一天的忙碌。“我是從2008年開始做馬蹄燒餅的,那年退休下崗後,因為有了空餘時間,我開始跟母親學習制作馬蹄燒餅。”王清霞說,随着手藝的不斷成熟,與家人一拍即合,開了這家名為“府佑裡馬蹄燒餅鋪”的小店。
正在制作馬蹄火燒
不到15㎡的店面、兩元左右的售價、利潤不高的燒餅,卻讓王清霞一家一年年堅持了下來,府佑裡馬蹄燒餅鋪成為了衆人争相打卡之地。有的是小孩、有的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有的甚至是遠道而來的食客,為了給親朋好友嘗一下難得的美味,一要就是幾十個。
馬蹄燒餅看起來制作簡單,但實際上是對傳統技藝的考驗。師傅分工合作,揉面、揉油、擀面、分面、上爐……一氣呵成,站在一旁就像是在觀看一場燒餅制作盛宴。一陣陣芝麻香、烤餅香在空氣中飄蕩,時不時撲鼻而來,特别誘人。王清霞介紹,上爐烤是最關鍵的一步,火候一定要控制好,進爐後大約烤6分鐘,等到表皮發黃,一個外酥裡嫩的馬蹄燒餅就做好了。
惠民縣往東北六十多公裡是著名的冬棗之鄉沾化,沾化人對食物的重視在這一個個精緻的冬棗上體現無疑。在沾化東城區富電路有家矗立了三十多年的小店,迎來送往,一碗三五塊錢的小豆腐,填飽了往來客人饑餓的胃和空蕩蕩的心。王長志和盧利霞圍繞着豆腐的生活清淡辛苦。
營業時間:早上六點左右 地點:沾化東城區富電路家常小豆腐店
小豆腐制作的過程和配方大同小異,美味的技巧在于這對夫婦做了十幾年小豆腐的經驗,他們能牢牢把控豆漿與凝固劑融合的溫度,以及沖豆花的速度與技巧。結束一天的工作回家休息前,盧利霞給筒上蓋了七八層棉被,小豆腐在棉被的包裹下安安靜靜地等待凝固。明天一大早,這筒豆腐還是溫熱的。
“我們在外地上學的孩子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要吃一碗小豆腐。每次回來都說,隻有吃了小豆腐才感覺是回家了。”盧利霞告訴記者。在這對夫婦眼裡,每一碗豆腐都很珍貴。它們能夠幫助自己供養子女,過幸福安穩的生活。
技藝風味顯匠心
食不厭精,脍不厭細。美食離不開品質優良的原材料,更離不開高超的制作工藝。在美食的領域,經驗往往比冰冷的數字更有感情,更顯技藝。
地點:鄒平市明集鎮高家村紙皮包子店
在鄒平市明集鎮高家村有一道傳承300年的特色主食——紙皮包子。紙皮包子第六代傳承人高文霞向記者展示了其制作的過程,主要包括選料、配料、和面、分坯制劑、擀劑、制餡、炸包制、煎、蒸等8道工序。首先将準備好的面料分坯切劑,高文霞一邊制作,一邊給記者作介紹:“分坯目的在于定量,切劑及時将每個面坯切成多個12個左右的等量劑。”在記者看來随手切出的劑子,往電子秤上一放,重量基本相差無幾,一個簡單的操作環節,顯示出手藝人的深厚功底。
晶瑩剔透的紙皮包子
經過幾代紙皮包子傳人的傳承創新,使紙皮包子的制作工藝日臻完美,成品紙皮包子皮薄如紙,顔色透亮,裡面的餡料隐約可見,餡大豐碩,令人食欲大增,三元錢一個的售價無疑不展現其技藝和風味。
天氣轉冷,濱城區常家村常祥軍家中就會飄出陣陣香氣,這意味着又到了制作芝麻酥糖的時候。那種香甜、酥脆的口感是不少老北鎮人的記憶。這個從清代鹹豐年間流傳至今的小吃,百年來曆經常家幾代人心口相傳,成為了享譽盛名的濱州名吃。
地點:濱城區常家村
制作酥糖的材料非常簡單,白糖和芝麻,但要做得正宗好吃,就全靠掌勺者的經驗了。雖然其用料簡單,但工藝繁複,一根合格的芝麻酥糖,最終要拉出2800根糖絲,糖絲根根分明、粗細均勻,每根糖絲上都要裹上芝麻面。常祥軍對酥糖的分量十分有數,每盒酥糖在160克左右,一盒六根。“一斤芝麻中得有二兩的雜質,要想有好口感,就必須洗幹淨,每次我都會坐在水缸旁親自淘洗,确保芝麻的幹淨。”常祥軍說。
不僅如此,沾化的冬棗、博興喬莊的煎包、惠民的醬菜、鄒平的台子火燒……也是濱州脍炙人口的美食。這些美食不僅讓人垂涎,它們更是見證了濱州發展的足迹。如今,豐盛的食物和便捷的交通不斷讓人們接收新美味的同時也逐漸使人們的味蕾變得挑剔,然而,隻要保持對某種味道的迷戀和期待,那麼,這種味道以及與之密不可分的生活信念,就一定會守護心中對家鄉的那份眷戀。
社會的發展促進了美食的創新與進步,而美食的存在則加深了人們對這座城市的依戀,餐桌邊的一蔬一飯,舌尖上的一飲一啄無不在訴說着濱州的“味道”。
附濱州美食信息(經不完全統計):
塘坊糕點:地點:無棣縣埕口鎮塘坊岐鳴齋
邢家鍋子餅:地點:濱城區濱北街道邢家鍋子餅店
馬蹄燒餅:地點:惠民縣鼓樓街
小豆腐:地點:沾化東城區富電路家常小豆腐店
紙皮包子:地點:鄒平市明集鎮高家村紙皮包子店
芝麻酥糖:地點:濱城區常家村
台子火燒:地點:鄒平市台子鎮
魏集驢肉:地點:惠民縣魏集鎮
小營丸子:地點:濱州市高新區小營街道
喬莊煎包:地點:博興縣喬莊鎮
陽信鴨梨:地點:濱州市陽信縣勞店鎮、商店鎮、翟王鎮等
沾化冬棗:地點:濱州市沾化區下窪鎮等
責編:張 爽
審核:盧志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