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豐收時節,廣袤的田野上活躍着不少新農人。他們正用更新的理念,更好的技術,更科學的管理模式,改變着傳統農業的種植方式,收獲屬于自己的“豐收人生”。
開會先放PPT,數據、流量是讨論中不時蹦出來的高頻詞,您可能想不到,這群平均年齡不到29歲的年輕人其實每天都在和土地打交道。
李亭是這個團隊的負責人,2015年從江西農業大學畢業後,去了廣東一家生态農業公司。2016年底,李亭辭職回老家安徽颍上縣創業。
和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民相比,李亭這個團隊“新農人”的标簽明顯。11名成員都是大學學曆,有學農業的,有學金融的,還有學新聞的。在李亭看來,他們的優勢就在于善用數據指導農事。
數據成為新農資助力傳統農業生産
那麼,李亭和他的團隊是如何将“數據”這個新農資運用到農事當中的,我們繼續來看報道。
作物生長的周期、市場行情的變化、銷售終端的表現、客戶群體的畫像,這些信息對于李亭和他的團隊來說,和種子、化肥、農藥一樣重要。眼前這200多畝長勢正好的菠菜,就是李亭他們用數據“搶”回來的收成。之前因為持續高溫,地裡連種了兩茬毛豆出芽率都不行,眼看着就要絕收了。
為了用好數據這個新農資,李亭定下了“以市場為導向,訂單化種植”的發展方向,辣椒、闆栗南瓜、瓜蒌和花菜的秧苗,雖然種植結構一直在調整,卻能保證種出來的都是“爆款”。大棚裡一年四季都有活幹,60多位村民也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工作。
“兩強一增”行動助力新農人“慧”種地
為了進一步提高蔬菜種植的效率,李亭他們準備對之前的大棚進行升級改造,但設施農業的先期投入很大,要升級數字化大棚,成本就更高了。面對資金問題,他們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就在李亭團隊為資金問題一籌莫展的時候,安徽省啟動了“科技強農、機械強農、促進農民增收”的“兩強一增”行動,為數字農業項目提供一系列的政策和資金支持。
在當地政府各種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下,李亭的基地慢慢建起了數字育苗工廠、儲藏冷庫、可移動苗床、自動噴淋系統、可視化物聯網體系,這些真金白銀換來的“新農具”讓種地變得更有科技感,也更加輕松。
就在去年,李亭成為颍上縣的科技特派員,他的基地也成為當地推廣現代農業的展示區,幾乎每周都會有人來參觀學習。
數字化賦能新農人變身興農人
李亭和他的小夥伴們利用所學的知識成為了新農人,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還帶動了周邊越來越多的人。
眼下,李亭的種植基地發展到了560畝,輻射帶動周邊種植面積3000畝,大家夥兒都知道跟着李亭,種了菜不愁賣。
這兩年,除了設施蔬菜項目做得紅紅火火,李亭和他的團隊又陸續流轉了2000多畝耕地,種的是水稻、小麥這樣的主糧。種菜、育苗,他們已經有豐富的經驗和穩定的銷售渠道了,為什麼還要走出舒适區呢?李亭心裡的目标可不小。
安徽颍上縣十裡生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亭:我們做大田作物主要還是基于對“數字”農田打造的考量,我們想在大田裡進行數字化賦能。同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國家糧食安全問題也是我們作為新農人扛起的責任。
來源: 央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