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時感覺刮痧闆下不平順,有沙礫、結節等刮感。當刮痧闆作用于皮膚時,反複刮拭,不斷疏通瘀堵時,會有痛感産生,這個疼痛是因經絡瘀堵而生,和刮痧的動作輕重關系不大,隻要經絡不通,還是會疼痛。
因血流受阻,血脈空虛而氣血不足導緻細胞缺氧,于是局部組織會出現增生或粘連反應,刮拭時就不易出痧,卻有像沙礫那樣大小不一、軟硬不同的結節,也有的部位出現肌肉闆結或萎軟,經脈氣血受阻的時間越長,這種反應越明顯。
刮拭部位出現不同顔色、形态的痧,顔色有淺紅色、紅色、紫色及青黑色。形态有斑塊狀、點狀、包塊狀或結節狀。
刮痧治療後半小時左右,皮膚表面的痧逐漸融合成片,深層的包塊樣痧逐漸消失,并逐漸由深部向體表擴散,而深部結節狀痧消退比較緩慢。
通常在刮痧後12小時之後,皮膚的顔色均呈青紫色或青黑色。
刮痧後24~48小時内,出痧的皮膚在觸摸時有疼痛感,出痧嚴重的患者局部皮膚會微微發熱。
這些都是刮痧引邪出表、排出毒素的正常反應,休息後即可恢複,不需要特别處理。退痧刮出的痧一般5~7天即可消退。痧消退的時間與出痧的部位、痧的顔色和深淺(即疾病的病位、病性)有密切關系,陽經、陽面的痧消退快于陰經、陰面的痧。
十二經脈中陰經和陽經的分布規律,簡單來說,陰經(手三陰經、足三陰經)主要集中分布在上肢、下肢的内側,腹部的内側;陽經(手三陽經、足三陽經)主要分布在上肢、下肢的外側,腹部的外側,背部;頭面部位為陽經循行的部位。
少數患者因體質虛弱、刮痧時間過長、力度過重,刮痧後24小時内有短時間的疲勞反應,有的并伴全身低熱。
這種情況一般不需要特别處理,适度休息即可恢複正常,可多喝溫開水,也不需采取特别的預防措施。
如果刮痧後皮膚出現紅腫、灼熱等不适的感覺,囑患者多休息,不可過多進行體力勞動。
刮痧的過程中患者出現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慌出冷汗、四肢發冷、惡心欲吐,甚至出現血壓下降、神志不清,這種情況就是暈刮。
原因多為患者情緒緊張,或者在空腹、過度疲勞等情況下進行刮痧,或者刮拭時間太長、力度太重,刮拭部位太多。
暈刮的處理和預防
1、立即停止刮拭,讓患者平躺,注意保暖,喝适量溫開水或糖水。
2、反應較重者,用刮痧闆角部點按極泉穴、内關穴、湧泉穴。
3、刮痧時選擇舒适的體位和适當的手法,刮拭時間不要太長,手法力度适中,部位少而精。
4、讓患者了解刮痧,消除患者對刮痧的緊張情緒。
5、不要在患者空腹、熬夜、過度疲勞的狀态下刮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