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際,時任美國财長康納利對全世界扔下一句“名言”:“美元是我們的貨币,卻是你們的問題。”2022年3月美聯儲啟動了本輪加息,也開啟了全球非美元貨币的噩夢。
對于全球交易量第三大的貨币日元來說也不例外,盡管日本政府苦苦防禦,但彙率防線節節敗退。9月22日,當日元貶值至146附近,日本政府為提振日元,花了近200億美元來幹預外彙市場。這也是自1998年以來日本政府首次以賣出美元、買入日元的方式來幹預彙率。
政策短時間奏效,但20日東京外彙市場日元彙率繼續貶值,跌破1美元兌 150 日元的心理防線,時隔 32 年再創新低。日元從年初的105八個月突破150,貶值幅度超 30.17%,成為全球表現最差的貨币,甚至還不如土耳其裡拉。
想誰滅亡,必先讓他瘋狂
日本曾是“締造奇迹的國家”。從早期的棉紡織等勞動密集型企業開始積累資本,再到後來以制造業為核心産業,積極擴大投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從戰後廢墟裡迅速重建起本國的工業體系。
1964年東京奧運會更是日本經濟崛起的一個标志。日本的鋼鐵、機電行業蓬勃發展。1965年,日本輸美的鋼鐵就占到了美國進口總量的一半。1968年,日本成為僅次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日本牢牢抓住了新一代的産業革命的機遇,在汽車、鋼鐵、電信、半導體、制藥全面制霸美國市場,日立、NEC、富士通、三菱和東芝等群雄并起。
美國當然不會坐以待斃。以日方“存在傾銷行為”為理由,先後對日本的電腦、電視等高科技産品征收100%的關稅,對日本的半導體設置出口價格下限、對日本的芯片征收100%的懲罰性關稅。1989年,雙方開始“日美結構協議”談判,就經濟政策、制度及企業行為等進行磋商,促使日本在流通體制、商業慣例等方面加大對外開放力度。
1985年,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和英國達成的“廣場協議”,日元兌美元彙率被迫大幅升值。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後,日元升值到120日元/美元,1988年度升幅高達90%。大幅升值的日元對以出口型經濟為主的日本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生産成本急劇上漲、優質企業開始逃往海外。為應對彙率危機,日本政府開始大幅降息,寄希望于用“發錢”的方式,讓企業可以降低投資辦廠的成本。
由于實業回報周期過長,低利率貸出的大量日元并沒有被投入實體經濟,而是大量流入房市、股市以及奢侈品市場。1986 年開始,日本飛速膨脹的經濟繁榮被稱為“平成景氣”。1985年末日經225股價指數收于13083點, 1989年末收于38916點。
1985年~1990年,生産成本與人力成本巨幅擡升,日企紛紛借強勢日元到海外投資,共進行了21起500億日元以上的巨型海外并購案,日本海外淨資産從1萬多億美元上升到3萬多億美元,所謂的“日本之外,還有一個日本”。肥了巨企、肥了财團、肥了投機者、肥了外籍富商,獨獨沒有日本人。
泡沫終究會被戳破。1990年10月,日本長達5年的牛市結束,股市暴跌63.24%,創造了日本股市曆史上最大的下跌幅度。次年,樓市暴跌65%,快速衰退讓無數來不及抽身的普通人被各項資本投資标的物“套牢”,破産企業、失業人群層出不窮,全社會的财富被轉移至少數赢家手中。此後,日本經濟開始長期處于低迷狀态。
在倒閉潮中被裁員、一輩子積蓄在泡沫危機中揮發、還要背負沉重的房貸,最慘不過打工人了吧。在終身雇傭制和年功序列被打破後,日本人為保住工作不得不拼命加班,内卷加劇卻沒獲得相應的回報。
日本1990年平均年收入是425萬日元,月薪35萬日元的樣子,以當時的彙率計算,月薪約合1.16萬人民币(當時我們的月薪才兩三百)。日本2020年的人均月薪為31萬8299日元,約合1.96萬元人民币。少子老齡化,又導緻日本陷入更嚴重的勞動力供給不足、勞動生産率增速趨緩,進而使日本經濟增速放緩。
放水、放水,還是放水的後果
量化寬松,是日本在金融領域的一個“創新”。1998年,日本央行第一次實行零利率和量化寬松政策,即通過控制貨币供應量來調節經濟活動。2012年,安倍晉三重返首相,為改變日本經濟持續低迷的走勢,又開始經濟大改革,超寬松貨币政策就是其三大舉措之一。
安倍量化寬松的可不是涓涓細流,而是大江大河。日本大量增發國債,“無限量”印鈔,基準利率一路下行,十年期國債利率在2016年甚至下降至負數(存款還要倒貼息,自然不是針對老百姓的,而是對商業銀行的。日本央行鼓勵金融機構多多地給企業貸款,擴大信用規模)。日經225指數從2012年的八千點附近,一路走強到2021年2月甚至突破了三萬點大關,但這似乎注定是一場鏡花水月的的繁榮。
由國債、借款及政府短期證券構成的日本國家債務急劇擴張,截至2021年12月底達到1218.4萬億日元,成為世界三大泡沫之一。安倍經濟初衷之一,就是通過貨币貶值來加大日本企業出口,提振經濟,增加就業。本币貶值有利于出口導向型經濟是不假,但你也要控制個度……
從經濟結構上,日本在半導體、汽車、造船、機床、電子産業的市場都被美、中、韓等國産品夾擊,除核心的基礎原材料仍保持着壁壘優勢外,其他産業幾乎都裹足不前,新興産業更是少有建樹。沒拳頭産品,你靠什麼出口賺錢?
而且,日本是個資源極度匮乏的國家,能源的對外依存度高達88%,糧食自給率僅有37%,大量的工業基礎原材料都需要進口。結算又多以美元計價,日元兌美元貶值将導緻企業進口成本普漲。企業不得不将一部分成本體現在價格上,轉嫁給本國的消費者。
本來,國外遊客消費還能頂一頂,但由于新冠病毒導緻訪日遊客從近3200萬人(2019年)驟減到25萬人以下(2021年)。即使日本現在放寬入境限制,訪日旅客也不會馬上恢複到從前(2019年,僅中國遊客就達960萬人)。旅遊、百貨、免稅、跨境電商,到底能多大程度地托舉日本經濟呢?
貿易統計數據顯示,日本出口減進口所得的貿易收支為逆差2.8173萬億日元。日本已連續13個月出現貿易逆差,規模創8年零7個月以來的新高,包括原油、煤炭、液化天然氣(LNG)等在内的“礦物性燃料”進口額超3.4萬億日元,是去年同期的2倍以上。
所謂一步錯,步步錯。内需不振、貨币連跌、貿易條件惡化。日元貶了,經濟崩了,岸田内閣會不會垮不好說,但日本人肯定是要更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