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歲的喬納森是有史以來最年長的烏龜
南大西洋的一個島嶼聖赫勒拿島上,居住着現存最年長的陸生動物喬納森。熬過了冬天之後,在2022年,身為塞舌爾巨龜的它成為了有史以來最年長的烏龜,這個記錄是包括所有海龜、水龜和陸龜。
此前最年長的烏龜是居住于湯加的輻射陸龜Tu'i Malila,它出生于1777年,直到1965年才死去,享年188歲。去年因為疫情嚴重,吉尼斯世界紀錄沒去記錄喬納森,不然其實喬納森去年就已經打破記錄了。
190歲的喬納森說實話狀态并不是很好,它已經失明了,而且沒有嗅覺,照顧它的獸醫每周都會手工喂食喬納森一次,為它補充所需的卡路裡、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等等。但它的聽力非常好,而且它很喜歡人類的陪伴,因為它已經将人類的聲音跟食物聯系了起來,尤其是聽到喂養它的獸醫的聲音,這會讓它很興奮。
喬納森喜歡曬太陽,但在炎熱的日子裡會躲在陰涼處。在溫和的日子裡,它會曬日光浴,将長長的脖子和腿完全伸出外殼來吸收熱量并将熱量傳遞到它的身體各處;天冷的時候,喬納森會把自己埋到落葉堆或草屑裡,整天呆在那裡。
為什麼烏龜能這麼長壽?人類從中得到了什麼啟示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為什麼烏龜這麼長壽?關于烏龜長壽的秘訣,其實目前都沒有定論,但有一些得到大部分科學家支持的理論。關于烏龜長壽的最廣泛接受的假設之一與它們緩慢的新陳代謝有關。
對于不知情的人來說,新陳代謝通常是指生物體内為了保持生命而進行的化學和物理過程。如果用更精确的定義描述,新陳代謝是指從吃的食物中産生能量以确保生物不會死的過程。
這個有趣的理論在1920年首次提出的,當時的科學家聲稱“衰老是能量消耗不可避免的副産品”,這意味着能量消耗的速度與生物的年齡成反比。簡而言之,這意味着消耗能量的速度越快,壽命就越短。
簡單來說就是:“消化節奏越快,死得就越快。”
新陳代謝緩慢意味着烏龜以非常緩慢的速度燃燒能量,這進一步為長壽開辟了機會。首先,他們可以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存活很長時間,因為它們很久以前吃的食物,也許還在消化中,會持續緩慢地給它們提供能量。所以它們的成長也會十分的緩慢。
另一種假說是:烏龜的長壽賦予它們進化優勢,這有助于有效繁殖,因為烏龜除了外殼幾乎沒有防護手段,小烏龜的外殼更是幾乎形同虛設,所以長壽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生育機會,隻要生的頻率高,總有活下來的。
還有人認為,烏龜的長壽歸功于它們的飲食。支持者以加拉帕戈斯巨龜為例子,因為這種陸龜是嚴格的素食主義者,它們的食物中不含脂肪和膽固醇。不過這個理論我覺得很不嚴謹,許多烏龜物種是雜食性的。
我們能學習到什麼?雖然對烏龜長壽的理論很多,但起碼跟新陳代謝緩慢這一事實有關。它們不必為了生存而吃太多食物,因為它們從食物中獲得的能量非常非常緩慢。
而我們人類的身體需要能量來讓我們繼續活動,當我們吃食物時,我們的身體會利用化學反應将其轉化為我們可以使用的能量,但這種化學過程也會産生其他副産品,這些副産品最終會長期損害我們的組織和細胞。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會看到衰老的迹象,例如皺紋。
當科學家研究新陳代謝緩慢的動物時,他們觀察到這些動物的組織和細胞沒有像它們的年齡和體型預期的那樣大。
但科學家并非完全沒收獲,他們發現端粒(染色體末端)縮短的速度與動物壽命之間存在強相關性,較慢的端粒縮短速度與較長的壽命相關。與壽命較長的物種相比,壽命較短的物種随着年齡的增長而失去更多的端粒重複。在哺乳動物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相關性。
生物技術、納米技術和抗衰老醫學研究員約翰蒂·安徒生與他的團隊對端粒展開了研究。他們知道長壽動物保持健康和強壯的原因在于它們使用端粒酶來保護他們的DNA 并防止他們的端粒縮短,從而保護他們的細胞免于死亡;它們還擁有大量的幹細胞,這些幹細胞可以轉化為任何任何類型的組織,這将成為人類未來用于生物醫學修複的工具之一。
根據目前的研究,斯坦福大學曾成功延長端粒,但僅限于爬行動物、甲殼類動物和水螅。而且端粒延長的主要問題在于理論上患癌症的風險升高了,因此這項技術還任重而道遠,不過好歹是有方向了嘛。
後記塞舌爾巨龜喬納森在陸地上的壽命可能無人能及,但水中的許多動物的壽命都更長。例如,格陵蘭鲨魚的最大壽命估計至少為272 年;營銷号常說的燈塔水母的細胞可以不斷再生,似乎根本不會衰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