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那些帶有方位名詞的省份我們能想起哪一些?“山東”和“陝西”、“河南”和“河北”、“湖南”和“湖北”以及“廣東”和“廣西”。對于這些省份名字的由來,大部分我們通過地圖就能顧名思義猜出來。像“山東”和“山西”,名字的由來就是這兩個省份分别處于太行山以東和以西,而“河南”與“河北”則是因為兩省分别處于黃河以南和以北,至于“湖南”和“湖北”則是因為兩地分别處于洞庭湖以南和以北。
但是,這些省份中有兩個省份名字的來曆卻不那麼容易明白,那就是“廣東”和“廣西”。原因很簡單,像上面那些省份的方位都與其參照系(比如太行山、洞庭湖)具有很強的方位感,所以可以一目了然。但“廣東”和“廣西”最大的問題在于,他們很容易讓人感到費解:如果這兩廣的“廣”是源自廣州,那麼處于廣東腹地的廣州怎麼也無法作為兩省分界的标準。
其實,廣東廣西開頭的那個“廣”字,并不是來自廣州,而且這個“廣”字所體現的地方,也并不是今天的一個地理位置,這裡的這個“廣”字,其實是個古城的名字,而這個古城今天其實已經在地圖上找不到它的位置了,所以我們會感到困惑。
這座城的名字叫廣信(今廣西梧州、廣東封開一帶),沒錯,廣東廣西的“廣”其實來自于這座城。這座城的出現,要比廣東廣西這兩個地理概念出現的時間要早的多。衆所周知,中國現在的兩廣地區,在古代屬于嶺南地區,而這一地區由于位置偏遠以及自然條件的特殊,所以長期處于中原文化圈以外。一直到秦朝消滅六國,秦始皇才下定決心将這一廣大地區也納入中原王朝的管轄範圍。
但秦朝由于實行嚴刑峻法的原因,很快就在秦始皇去世後爆發了農民起義,導緻秦朝二世而亡。而原本征服嶺南地區的軍隊領袖趙佗選擇自立為王,建立了所謂的南越國,再次擺脫了中央王朝的統治。一直到漢武帝時期,南越國才被第一次平定,再次歸屬中原王朝統治。實現統一後,漢武帝将南越國一分為九,設置了九個郡。
而廣信縣就誕生于此時。因為南越國是發生内亂被漢武帝平定才被納入漢朝統治的原因,所以漢軍攻入南越國時難免會造成一些破壞。而當時南海郡的治所番禺縣作為叛軍的一大基地,自然受到的破壞相當嚴重,在平叛結束後,番禺已經徹底變成了一片廢墟。所以,大漢朝廷就選擇重新挑選嶺南地區的政治中心。
而當時作為嶺南重要交通樞紐的廣信,自然不可避免被納入了漢朝統治者的考量中,并且最終選擇将嶺南地區的首府定在了此處,并且選取了漢武帝诏書中的“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這句話裡的“廣”和“信”這兩個字,為這座城取名為廣信。由此,廣信憑借着它作為交通樞紐的特殊地位以及嶺南地區首府的政治地位,發展成為了漢朝時期嶺南的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之後的幾百年裡,嶺南地區的治所幾度變更,原本繁榮的廣信,其風頭逐漸被後來發展起來的廣州和桂州(今桂林)所取代,慢慢地落寞了下去。一直到宋朝的建立,廣信的名字才再次被提起成為一時的主角。原因是在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宋朝重新對嶺南的行政區劃進行了劃分,嶺南地區的大部分被劃為廣南路,而在廣南路下又再次進行了劃分。
而劃分标準正是我們之前提到的廣信城,廣信以東被稱為“廣南東路”,以西則稱為“廣南西路”,而這兩個地方的簡稱,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廣東”和“廣西”了,而從宋朝以後,原本被稱為嶺南地區的這片區域,也就成了現在我們常說的“兩廣地區”了。所以,廣東和廣西真正誕生的時間其實是在北宋時期。
而這時離廣信得名已經過去了上千年。
如今我們很多人認識中廣東廣西的“廣”字來源于廣州的認識其實是錯誤的,實際上廣東和廣西的“廣”字來自于我們在文中講到的這座廣信古城。它曾是兩漢時期嶺南地區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但由于曆史的發展變遷,廣信逐漸走向沒落,一直到北宋再次以它作為标準來将嶺南地區劃為廣東和廣西,它的名字才再一次出現在曆史中,但在那之後,雖然兩廣的名字傳承至今,但“廣”字之源頭的廣信終究是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與人們的記憶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