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恩,字汝忠,号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淮安)人。明朝著名文學家。他的作品除了家喻戶曉的《西遊記》外,還有一本《射陽先生存稿》。
吳承恩出生于一個小商人家庭,祖上曾做過小官,到他父親吳銳時,家道已中落,隻能靠做些小本生意維持生活。
少年吳承恩天資聰穎、機智善辯,據說他讀書一目十行,過目不忘,還寫得一手好文章。
吳銳很注意對兒子的培養和教育。首先,他很注意言傳身教,雖然他是個小商人,但他酷愛讀書,常用古代優秀人物的事迹鞭策自己,這給少年吳承恩以很大影響。其次,吳銳做生意時力求買賣公平,童叟無欺,這種正直厚道的品德給了吳承恩最直接的人生教育。
少年吳承恩除了勤奮好學之外,還有一個不同于其他孩子的特點,就是他特别喜歡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一類的故事。他經常瞞着父母看一些《玄怪錄》之類的野史 小說。這些經曆對他創作《西遊記》有着不可低估的影響。步入青年時代的吳承恩,變得狂放不羁輕世傲物,他因此而受到了社會上的一些非議。
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大都要過科舉這一關,少年時代被譽為神童的吳承恩在嘉靖十年和嘉靖十三年的連續兩次鄉試都以失敗而告終。這位譽滿鄉裡的才子,因此經受了很大的精神壓力和社會壓力。一再的科場失意,吳承恩對科舉制度産生了明顯的不滿情緒。
這時的吳承恩開始深刻地考慮社會人生的問題,并且用自己的詩文向不合理的社會抗争。他用自己的作品發表對現實社會的看法,或褒或貶,無不顯出作者鮮明的愛憎。
嘉靖二十九年,吳承恩被淮安府呈為貢生,但進京選官又空手而歸。這樣的情況下,吳承恩隻得以貢生的資格進入太學讀書,當上了一個年紀不輕的太學生。
倭寇對中國東南沿海的侵擾從元末明初時就已開始了。嘉靖三十八年,倭寇逼近吳承恩的家鄉淮安,淮安人民奮起抵抗。吳承恩投筆從戎,協助沈坤組織了一支富 有戰鬥力的民兵鄉勇,吳承恩是這支隊伍的參謀。他積極進行宣傳工作和組織工作,出謀劃策,設計布防,為抗倭鬥争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吳承恩曾作過兩年的小官,後罷官回到淮安。
吳承恩晚年主要靠給人寫壽啟、墓志銘等應酬文字換取報酬來生活。這個時候他雖已是暮年,但銳氣不減當年,他早就有把滿腹神怪故事寫成一本書的欲望,這時終于有時間來實現了。
經過深思熟慮,吳承恩選擇了當時廣泛流行的唐僧取經的故事作為主題來創作《西遊記》。吳承恩以此為主線,參照我國古代其他神話故事和他在現實中搜集到的神怪故事,運用天才的想像力,将它們創造性地組合,終于完成了我國神話巨著《西遊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