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祭竈神
祭竈,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傳說到了臘月二十三,竈王爺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玉皇大帝根據竈王爺的彙報,再将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竈王爺之手。送竈神的儀式稱為“送竈”或“辭竈”,百姓供上紅燭、糖瓜,以隆重的禮節送竈神上天,祈望竈神“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農村很多地區還沿襲這種風俗。
2、觀社火
除了廟會,民間自演自娛的社火也是曆史悠久的年節娛樂活動。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與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在以農業文化著稱的中國,土地是人們的立足之本,它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火,是人們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遠古人們憑着原始思維認為火也有“靈”,并視之為具有特殊含義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觀念。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産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随着社會的發展,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成為規模盛大,内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娛樂活動。
3、中國結
中國結又稱盤長結,每一個結都是從頭到尾用一根紅繩編結而成。中國結發源于遠古時期,當時還沒有文字,人們為了記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繩上盤上不同的結以示記憶,這就是“結繩記事”。當時,人們用這種方法除了記住生産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還是年輕人用于表達愛情的物品。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品,中國結給人以純樸、吉祥的印象。它内含濃郁的民族鄉土氣息,外形又很雅緻,既體現遠古時代的神秘,又體現中國人的靈秀。因此,它很快成為人們在春節期間室内懸挂,或互相贈送的物件。優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韻味給傳統佳節增添祥和、吉利的氣氛。
4、掃塵
“二十四,掃塵日”。迎新首先要除舊。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民間素有的傳統習俗。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幹幹淨淨迎接新年。其實,人們借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5、貼春聯
貼春聯這種春節期間的活動從宋代開始盛行,每到過年時家家有貼春聯的習俗。
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闆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春聯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史料記載,有一年過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闆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顔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6、倒貼福字
在我國,人們往往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着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7、除夕守歲踩歲
除夕是指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時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窮歲盡”,表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除夕之夜是年節的第一個高潮。守歲,俗稱“熬年”,是從吃年夜飯開始。年夜飯是一年中最具家庭親情、充滿溫馨祥和的家宴,此時,人們不僅享受着滿桌佳肴,更享受着濃濃的親情和節日的喜慶。年夜飯之後,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開始守歲,共同辭舊迎新。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内将芝麻稈粘上用黃紙卷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将其踩碎,以“碎”諧“歲”,并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歲習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