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陰真經》開篇寫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它出自哪裡呢?
《道德經》有雲:天之道,其猶張弓欤?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道德經
對“損有餘而補不足”,老子進行了舉例解釋,即“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意思就是拿射箭來說,你射得比目标高了,就壓低一點,射得低了就舉高一點。這個道理很好理解,也很容易應用。比如皮帶松了就多扣一點,肚子勒得慌就松一點。
那麼什麼是“天之道”呢,老子隻說了“天之道”像射箭,但畢竟不是射箭的道,它是哪裡的道?天又什麼?
古人或許不知,但我們是知道的,我們頭頂有大氣、雲、平流層等等,就是沒有什麼“天”,當然也就沒有“天之道”。那麼天是指自然嗎?《道德經》中另有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然分别列出,說明它們并不是一個事物。不過沒關系,因為“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不管天、道、自然都是沒有外力幹預的,都是“自然之列”,所以有上面這句話也可以讓我們這麼理解,天之道和自然之道是相近的。
那麼什麼是自然呢?是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嗎?《道德經》前面其實說過這樣的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這句話也很常見,是什麼意思呢?一種解釋說是:老天并不仁慈,隻把萬物當作貢品。然而聯系上下文,可以知道老子想表達的是:天地不偏心,對萬物的态度是一樣的。天道既不對誰特别好,也不對誰手下留情,簡單來說就是天道對萬物的生長運行并不幹涉。
注意這個特點:不幹涉。沒有幹涉的環境,其實是一個孤立環境。
到這裡,我們就可以明确“天之道”是一種什麼情況下的道了——沒有外力幹涉的環境,體現的就是天道。
沒有外力幹涉是一個怎樣的環境呢?在現代的小說和網絡遊戲中,經常将各種人物分成四個主要派系。首先是善良與邪惡的區分,其次則是守序與混亂。而天之道,就是對應着混亂;人之道,代表的就是守序。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天之道是沒有善良與邪惡之分的。
陣營九宮格
為什麼天之道,會“損有餘而補不足”呢?因為在沒有外力幹涉的情況下,所有事物遇到各種事件的幾率是均等的,那麼對于大的事物來說,由于體量大遇到事件的幾率就更多一些。有俗語“天塌下來有高個頂着”為證。而隻要遇到事件,事物就會減損。比如有個事物價值100,在遇到增加10%和減小10%的兩個事件後,無論事件的先後,結果都會變成99。長此以往,就會越來越小。
《道德經》中的這一理論在現代科學中同樣得到了認同。在高等物理中,有一個概念叫做“熵”,它是意思是系統(物體、事件、環境)的混亂程度。科學家認為,在沒有外力幹擾下,系統都是趨向于變得更加混亂。舉個例子,在一個籃子中,先放入100個白色乒乓球,再放入100個同樣材質隻是顔色不同的黃色乒乓球。那麼對籃子的每一次撞擊或者搖晃,都會讓兩種顔色的球混合得更加均勻。隻有人為的分揀才能讓籃子裡的球變成黃白分開的狀态。
因此科學家提出了熵增定律,定律說:孤立系統總是趨向于熵增,最終達到熵的最大狀态,也就是系統的最混亂無序狀态。但是,對開放系統而言,由于它可以将内部能量交換産生的熵增通過向環境釋放熱量的方式轉移,所以開放系統有可能趨向熵減而達到有序狀态。
對比後我們可以發現,這裡的孤立系統就對應天之道,開放系統則對應人之道;孤立系統會越來越混亂,最後變成均勻的狀态,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讓事物趨于平均化;開放系統可以實現有序,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則讓資源變得集中。
理論對比 |
熵增定律 |
道德經 | ||
環境 |
孤立系統 |
開放系統 |
天之道 |
人之道 |
特性 |
趨向于熵增 |
可以向環境釋放熱量 |
損有餘而補不足 |
損不足以奉有餘 |
結果 |
混亂無序狀态 |
達到有序狀态 |
平均化 |
集中 |
所以,天之道其實是在混亂社會下的規律,對于單個人來說,就是“躺平”後的規律,如果不采用“人之道”進行幹涉,必然會損有餘而補不足。對于有成之人,當然要明白,自己的“有餘”是如何來之不易,千萬不可輕易放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