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進行商品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最初的作用是運輸中國出産的絲綢。自漢代以來,絲綢之路從西安出發一路往西,到達中亞、西亞直到意大利的羅馬。唐代絲綢之路到了最鼎盛時期,然後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國力迅速衰落,絲綢之路也逐步走向了低谷。朝代更替,貿易還要進行,随着經濟中心的南遷東移,位于東南沿海的港口貿易逐步發展起來,形成了海上絲綢之路。福建泉州,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成了全世界第一大港口城市,當然,這是700多年前的事了。
泉州的興起跟曆史上的戰亂有關。西晉時期五胡亂華,中原地區的豪門大族紛紛南遷,一部分就到了晉江、洛陽江一帶,他們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大量的财富,泉州由此逐漸興盛。到了宋元時期,海上貿易發達,泉州作為一個港口城市才真正發揮出了優勢。南宋末年,泉州先後超過甯波和廣州,與埃及亞曆山大港一起并稱為全世界最大的港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就是泉州。
今天漫步在泉州市區,還能見到許多唐宋時期的曆史遺存。泉州市區并不大,如果你問泉州人哪裡最該去遊玩,他們大多數都會告訴你一個地方,開元寺。開元寺創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唐玄宗開元年間更名為開元寺,曆經千餘年損毀而又不斷重建,成為福建最有名的古寺之一。
開元寺内有東西兩座石塔,東為“鎮國塔”,西為“仁壽塔”。最初建造時為木塔,後來改為磚塔,現存的石塔為南宋時重建。開元寺雙塔是中國最高的一對石塔,經曆過八級地震而不倒,經常出現在泉州的宣傳片上。
宋元時期泉州作為世界性的商貿集散地,吸引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客商來到泉州工作和生活,也帶來了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中原士族南遷帶來了本土的道教,唐宋以來随着對外交流越來越多,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等宗教紛紛傳入泉州,伊斯蘭教在泉州曾經建有7座清真寺,而佛教、道教等各種宗教的場館在泉州市區比比皆是,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
泉州市區邊上有一座清源山,山下有一尊老子造像,是宋代真迹,為全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而在這座山上,還有許多年代不一的佛教造像,瑞像岩釋迦牟尼造像、賜恩岩觀音造像、千手岩釋迦牟尼造像等構成了清源山石造像群。清源山不高,但是登到山頂可以俯瞰泉州全城,這座城市是閩南文化的中心。
據統計,宋代泉州與57個國家和地區有海上貿易關系。當時的泉州呈現“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各國商船往來不斷。宋元佑二年(1087年),泉州正式設立市舶司,這相當于現在海關,管理進出口貿易事務。南宋紹興年間,泉州市舶的年收入近百萬缗之多,市舶司設在府治南門水仙門(今水門巷)内,其遺址至今仍存。
馬可波羅來到泉州,把這裡稱為“光明之城”。700多年前的泉州是世界上最繁榮的城市之一,這裡存在着幾乎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宗教,其保留的閩南文化更是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泉州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353個,其中閩南民居、南音已經列入聯合國教科文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從泉州市區向東,一直到惠安縣的崇武鎮,這座小鎮因為一座建于明代的崇武古城而聞名。明朝為了抗擊倭寇入侵,在東部沿海建起了60多座衛所城堡,崇武古城就是其中之一。這座古城始建于1387年,至今保留完好,城牆采用當地的花崗岩壘成,在古城内還有幾個村子,建築如城牆一樣都是石牆石街。
崇武古城外就是海邊,這裡有一片沙灘,是中國最美八大海岸線之一。在崇武還能見到服裝獨具特色的惠安女,惠安女的服飾可以總結為“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
一座城市的街頭小吃,也是城市的文化。泉州有最特色的閩南小吃,肉粽就是當地人喜歡吃的美食之一。泉州肉粽用料豐富,一般加入豬肉、香菇、蝦米、栗子等為原料,吃的時候配上沙茶醬、蒜蓉、紅辣醬等調料,更是美味可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