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幾”字,有的人看到它會說這是“幾”的繁體字,因為我們學簡化字的時候就是這麼教的;有的人也許沒有見過,即使看到了往往也不認識,而且它寫得特别麻煩。
這個字,我們先不管它是什麼,先來“說文解字”,把它拆開了看。
“幾”字上面是個“絲(絲)”字,中間一個“戈”字,絲、戈二字都已經講過了,它們是兩個象形文;左下方是個“人”字,它是由這三個“文”組合在一塊兒的字——“幾”,念“jī”。那它表示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織布機子的意思。
古代的織布機子,我們今天已經很少見到了,大多都進了博物館。織布機在織布的時候,有縱着的線和橫着的線,縱着的就是經線,橫着的就是緯線,經線、緯線縱橫交錯才能進行織布。
織布的時候,經線必須拉直,如果不拉直就會混淆在一起沒有空隙,緯線也就穿不過去。織好的布就卷在織布機的前面,有個卷軸卷着,它帶着一個木頭梢子以便固定,隻有固定了卷軸才能拉直經線。
但人們不能織一段布就起身去固定卷軸,于是就得有個東西進行遠距離操作,拿個什麼東西來卡梢子方便操作呢?這就是我們學的“戈”了,一個跟戈的樣子一樣的器具,有一個長長的把手,上面又橫着一個拐子,這樣織布的人就不用起身也能控制卷軸的松放了。
于是,古人把“絲、戈、人”這些圖像畫在一起,就是織布機的樣子——上面挂着絲線,有可控制的戈拐,下面一個人可以坐着的位置,這就是“幾”。
“幾”後來又加了個“木”做偏旁,指織布機是用木頭做的——“機”。再後來簡化漢字的時候用另一個“機”字替代了它,其實它們并不是繁簡字關系,兩個字都是古已有之,而且本意也完全不同。
關于織布,大家知道在織布的時候,每次是一點點地織,織得不多,大體上也就是一尺的樣子就得卷一卷,每次數量比較少,每次數量又不定,所以就借它表示“多少”或者“少數”的意思,這就有了幾(幾)個、幾(幾)乎的意思。
其實所有表示數量概念的“幾”字,都應該是“幾”。
我們學文言文時,有一個詞叫“幾何”,說年齡幾何,那就是說年齡多少的意思。後來,當西方數學傳入以後,到了清朝有一個“幾何學”,就是求這個面積、體積的大小多少,解析幾何等。
這個“幾何學”的名稱翻譯的時候,一開始不知道該怎麼翻譯,研究來研究去,發現就是求多少嗎?求它的多少、大小、長寬高等,那就把這個“幾何”又借過來,當做一門學科的名稱,所以開始翻譯那門學科的時候就叫“數學幾何”。
“幾”和“幾”,二字的本原差距很大。現在的“幾”字所賦予的意義,一個是茶幾,一個是幾個。但今天在中國文化經典誦讀中,人們常常簡單地把漢字繁簡轉化,于是把茶幾的“幾”翻成“幾”,這就是個錯誤。如《三字經》中“幾案潔”一定不是“幾案潔”。
現在,對于“幾”和“幾”你都明白了,也能分清楚了吧?可不要再把“幾”和“幾”當做繁簡字來認了噢~
○〢關于作者:
本文整理自《雙法字理》,作者:白雙法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