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清朝究竟有多少名叫“存仁”者,限于當時缺乏現代化的戶籍數據管理體系,所以不得而知。據我所知,至少有兩位存仁先生名垂青史。
一位是天聰五年(1631年)十月,皇太極發起大淩河之戰圍城兩月後,被迫投降的明朝副将張存仁,後來張存仁受到重用,做過建置在六部之上的都察院首任負責人。
崇德元年(1636年),他受命組建都察院時,曾有兩句名言——
一是“如果我正直,那麼後世必定有比我更正直的;如果我邪佞,那麼後世必定有比我更邪佞的”,這是他做人、為官、執法的基本底線。
二是“如果我做事畏首畏尾、苟且塞責,就以負君之罪殺我;如果我假公濟私、瞻顧情面,就以欺君之罪殺我;如果我貪财受賄、私家利己,就以貪婪之罪殺我”,這是他挺身而出、嚴于律己的政治規矩。
後來,張存仁又做了閩浙總督,治理東南,成績不俗。順治六年(1649年)八月,已被朝廷批準病休的張存仁,又被起用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總督直隸、山東、河南三行省,巡撫保定諸府,提督紫金諸關,兼領海防。
他在這次總督畿輔重地的任上,遇到朝廷命令總督、巡撫和按察使考核官員文化水平。
朝廷要進行官員的文化水平評估,但他反其道而行之,強調在廉政操守上優異者可加分。
他規定:清廉的幹吏隻要有文化的都注明上報,而那些不清廉的庸官文化水平再好也要排在後面。評估人員費解。張存仁說:“我武臣也,上命我校文,我第考實,文有僞,實難欺也。況諸守令多從龍之士,未嘗教之,遽以文藝校短長,不寒廉能吏心乎?”行伍出身且富于計略的他,自定了一個新标準:考察執政的工作實績,而不要文采飛揚的修飾。他認為文化水平可以造假,但工作實績不能作僞。何況各府縣的官吏大多都是拼軍功而出任官員的,沒有接受過專業系統的文化教育訓練。如果僅憑文才論高低,那就會使廉能的官吏寒心。
這位張存仁是一個實幹主義者,強調官員務實,而不能文過飾非。所以,《清史稿》本傳有雲:“張存仁通達公方,洞達政本。”雖然不是對他蓋棺論定,但也是給了公允評傳。
遺憾的是,他是明朝投降過來的将軍,雖政績顯著,不負存仁于世的美名,但卻擺脫不了名列乾隆公布的貳臣榜的命運。
另一位名喚存仁者,是乾隆時期的清官葉存仁。
葉存仁生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江夏(今武昌)人,曾長期從事地方河道管理工作。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正月,刑部右侍郎葉存仁受命代理河南巡撫。不久,乾隆選調他至湖北,聯手刑部侍郎阿求阿審定了歸州(今秭歸)著名的縱盜冤良案。二人會勘此案,功勞不小。當年十一月,河東河道總督張師載病逝,乾隆下旨,調葉存仁改督河東。這也是對葉存仁不畏強權查貪腐、開河築壩治水利的獎賞。
就在他連夜離開河南,乘船赴任時,河道上趕來一艘船。葉存仁趁夜而行,就是怕驚擾了老部下。誰知這些人還是趕來,送來了一些禮品。部下們美其名曰,聊表心意,恭祝葉巡撫榮升為葉總督。
送别之情不好拂,但送行之禮不能收。哪怕是舟行河中,月夜寂靜,可避人耳目,可掩蓋隐惡,卻回避掩飾不了自己的良心。葉存仁心生感慨,賦詩一首:“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
好一句“不畏人知畏己知”!自己都容不下收受重禮的惡劣行為,又何須别人來說自己不清白。這是中國古代士大夫們做人處世、行事為官的一種境界和操守。葉存仁不用嚴詞拒絕,詩中已表明了他頭頂三尺有神明、廉潔人生不受賄的态度,使送禮者們自然不好再強求。
“君子慎其獨”,君子追尋的是“莫見乎隐,莫顯乎微”的“慎獨”精神。葉存仁表現了一位身曆官場三十餘年的老清官的潔身自愛、嚴于律己。這樣的廉政風範,必然是長期堅守的清官活法,而不是孤芳自賞的巧官标榜。
孔子有雲:“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葉存仁宦途沉浮,但他的功過是非,他的治績能力,他的職業操守,已然是曆史的一道無法抹去的亮點。
遺憾的是,葉存仁總督河東,僅半年就病逝任上。《清史稿》之類官修正史,隻是零星留其姓名、注其履曆、載其史記,卻疏于對他有一個較為詳實的史料記載,導緻地方典籍所載他所留下的一首即興發揮的小詩更加出名。雖然隻有短短的二十八字,卻有很重的分量,就如清初張存仁走馬上任的兩條規矩,可為殷鑒。單是那一句“不畏人知畏己知”,就充分展現了中國古代清官的廉潔律己。
君子之仁,正者為大,存于天地之間,存于流芳史冊。
雖然都是清朝的封疆大吏,葉存仁的名氣不及張存仁煊赫,不能像張存仁那樣獲賜五省祭祀,但僅憑一句“不畏人知畏己知”,照樣可以成為無數人的榜樣。(向敬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