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8月1日,鶴慶縣由麗江專區劃歸大理專區。同年11月22日,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鶴慶縣屬大理州。
鶴慶縣鶴慶縣,中國雲南大理州下轄縣,位于雲南省西北部,地處滇西橫斷山脈南端、雲嶺山脈以東,大理白族自治州北端。東有金沙江與永勝縣分津,南與賓川縣接界,西與劍川縣、洱源縣接壤,北與麗江市毗連。
黃龍潭
鶴慶黃龍潭位于鶴慶古城西南螺峰山腳下的黃龍潭景區(包括黃龍潭、朝霞寺),是省級黃龍潭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份。該景區距縣城2公裡,是著名的鶴陽八景之一:“螺峰野色”。黃龍潭分為上、中、下三潭相串。
位于螺峰山上的朝霞寺,建于明成化十年。寺有四刹(上聖庵、霞清宮、觀音閣、娘娘廟),現隻有霞清宮存在,其它三刹已毀。俗傳唐南诏保和年間,贊陀屈哆聖僧來開辟鶴慶時,在石寶山面壁10年,座禅期滿後,架霞氣彩橋于東西山之巅,後人為紀念聖僧,修廟崇祀,取名朝霞寺。
石寶山
石寶山景區位于鶴慶壩子的東部,又名峰頂山,海拔3628米,東西跨距7.7公裡,南北跨距2.45公裡。由照壁山、大黑山、石寶山等三個主山峰組成。山中建有玉皇閣、太子閣、白衣閣、祖師殿、石寶寺等殿宇。
相傳南诏時期,有印度僧贊陀崛多在山中面壁修練臂力,擲出金珠,立時出現108個洞,把原是一片汪洋的鶴慶澤國變成了壩子,讓人們耕作。
每當農曆二、八月,在石寶山可觀望到一種奇異的自然景觀,稱“石寶天光”,為鶴慶府的八景之一。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為石寶山朝山會,屆時附近群衆都要前往趕會,盡情玩耍一天。
邊陲古寨
鶴慶邊陲古寨,為國家AA景區,位于雲南省大理州鶴慶縣。雲南邊陲古寨位于大理鶴慶城南12公裡處,距麗江54公裡,距大理132公裡,占地約50畝。
景區分為“畫臉聞身區”、“捕獵區”、“迎賓區”、“奇功異能區”、“婚俗區”五個部分。畫臉聞身區展示的是對來訪者的安檢;捕獵區展示的是在惡劣的環境中,如何捕捉獵物的本領,在古寨中很難捕到獵物,隻是展示本領。迎賓區展示的是邊陲人載歌載舞,熱情狂野的迎賓之道;奇功異能區展示的是邊陲人許多讓世人無法理解的奇功異能,如舔鋼闆、吃火炭、抓小豬、吃樹葉、嚼樹皮、“鳥人”、“飛獵”、飲生血、吃生肉等。
大理銀都水鄉新華村景區
大理銀都水鄉新華村景區,為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位于大理州鶴慶縣草海鎮。銀都水鄉新華村景區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的境内,是一個專門生産手工藝品的白族村子。新華村被定為省級民族旅遊村。
據《鶴慶縣志》記載,早在明朝,新華村的村民們就開始加工民族首飾等工藝品。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心靈手巧的白族村民不斷改進加工技藝,創造出絕妙精美的手工藝品。如今,新華這個白族村寨美名遠揚,人們謂之以“家家有手藝,戶戶是工廠”。
新華村民族手工藝品的生産方式基本上是一家一個小作坊,一家一個品種,互不重複,制作工匠以家庭成員和親戚朋友為主,不論男女老少。在制作過程中隻用簡單的木墩、小手錘、小鑿子等工具,憑着打制工匠熟練的技巧、精湛的工藝敲打出一件件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的民族用品。産品主要有九龍壺 、九龍杯、手镯、戒指、耳環、項鍊、銀碗、銀勺、唢呐、敬水壺、大小号、百家鎖、麒麟、胸鍊、門環、牛角刀等,種類繁多,應有盡有,工藝品的質地(或金或銀或銅),依市場而定,價格根據用料和大小,三四元至上千元不等。
雲鶴樓
雲鶴樓原名安豐樓,又名鐘鼓樓,是鶴慶縣城内跨正街而建的閣樓式建築物,始建于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後毀于明末兵燹,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重建。道光初年又焚于火,道光乙未年(公元1835年)重建。光緒二十三年三月(公元1897年)因東門街失火,殃及安豐樓第三次被焚,燒成一片焦土。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由邑紳丁彥、丁泰、丁槐三兄弟捐資重建,改名為雲鶴樓,蓋取“雲中白鶴”之意。雲鶴樓至今已有490多年曆史,從最後一次重建算起,也有103年。樓為我國傳統的木結構樓閣式建築,明三暗四層,高19.4米,東西長18.6米,南北寬14米,通道拱門長16米。樓跨南北通道,東西要沖,屹立于雲鶴鎮中心,鬥拱交錯,飛閣流丹,其實莊嚴宏偉。拱門背面橫書“民安物阜”四字,南面書“文武通達”四字。
鶴慶草海濕地
草海濕地位于鶴慶壩子中間,分北海、中海、南海和東海,最大水深為2.6米,平均水深1.6米,水面海拔2193.2米,總面積7000多畝,年入庫水量達240萬立方米,屬高原淡水湖泊。草海水域通過小溪溝渠、田疇與漾弓江相連,河渠縱橫,春季綠柳依依,夏季紅荷怒放,秋季蘆花飄舞,冬季候鳥雲集,頗似江南水鄉風光。草海濕地是大理州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越冬水禽及濕地生态系統,保護品種有黑頸鶴、灰鶴、白天鵝等國家珍稀保護動物,以及白鹭、蜂鷹、栗鸢、蒼鷹、松雀鷹、大绯胸鹦、灰頭鹦、大黃鴨、綠頭鴨等稀有越冬水禽,是我國西南地區較大的觀鳥地。
劍川縣1956年8月,劍川劃歸大理州,同時将蘭坪縣的富樂、新民等地劃歸劍川縣。
劍川縣位于雲南省西北部,大理州北部。縣境東西橫距58千米,南北縱長55千米,總面積2318平方千米,其中山區面積占87.78%。總人口17.46萬人(2006年),有白、漢、彜、傈僳、回、納西等民族,是州内主要白族聚居縣。劍川縣轄5個鎮、3個鄉。共有5個居委會、88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金華鎮。
境内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主要山脈有老君山、石寶山、金華山、鹽路山、雪斑山等。礦藏有銅、鐵、鉛、鋅、煤、鹽岩。214國道、甸(南)六(庫)公路、平(坡)甸(南)公路縱橫縣境。名勝古迹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石刻石鐘寺石崖,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金華山田沙門天王像、寶和寺,石寶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沙溪古鎮
沙溪古鎮位于劍川縣東南部,距縣城32千米,地處大理、麗江、香格裡拉三大旅遊區之間,東南與洱源縣交界,西北與劍川縣彌沙、羊岑、甸南相鄰。
沙溪鎮先後獲得雲南省級曆史文化名鎮、國家曆史文化名鎮、雲南旅遊名鎮、108個中國村莊名片、中國鄉村文化遺産地标村莊名錄等榮譽稱号。2016年12月7日,沙溪鎮被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寶相寺
寶相寺又名石寶寺,因建築奇險,被譽為“雲南的懸空寺”。為明正統年間鶴慶土知府高論所建,初為道觀,後來佛教興盛,除玉皇閣外,大多廟宇均祭佛像,成為一個佛道合流的場所。 寺建在佛頂山高聳險峻的懸崖上,令人目眩,寺坐西朝東,進山門而至天王殿,大雄寶殿均層層升高,彌勒殿與玉皇閣則淩空建造在崖内,需從左右攀岩扶壁方能到達。
石寶山
石寶山景區由海居寺、寶相寺和石鐘山石窟組成。因山上的紅砂石成龜背狀裂紋,如獅似象像鐘,得石寶之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是大理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石鐘山石窟被譽為南方絲綢之路上的敦煌。
寺登街
寺登街位大理州劍川縣南部沙溪鎮,為茶馬古道要沖,堪稱茶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2001年10月底,與中國長城、陝西大秦寶塔和修道院、上海歐黑爾、雪切爾猶太教堂并列“2002年世界紀念性建築遺産保護名錄”。
石鐘山石窟
石鐘山石窟位于石寶山支脈,開鑿于公元七三八至一二五三年,及少數元、明時代作品。這裡山清水秀,怪石嶙峋,三月的石寶山滿山翠松,濃蔭掩徑,遠眺石鐘山像是如來的頭部,花狀的突起物更像如來頭部的卷貝發,或許古人就因此殊勝奇景而發願開窟。中國遊俠徐霞客亦曾到此,他在《遊石寶山記》就說∶“石面有紋如龍鱗。”走遍中國南北的他,亦不禁訝異稱怪哉。
石寶山
海雲居位于石寶山山門左側的石傘山麓,又名茶山寺,僧普聯建于清乾隆年間。為一進三院的佛教寺廟,坐南朝北,遙對玉龍雪山山門懸挂“雪嶺在望”匾額。進山門拾級而入天王殿,至大雄寶殿。大殿分為三開間單檐歇山頂的建築,格門花窗,雕刻精美,體現了劍川木雕的高超藝術。
掌上麗江整理發布 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