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撿到一個快遞盒,能用它來做什麼?收件人是小王,地址是代收點,看到這還可以看出小王還是有安全意識的,但是暴露的手機号才是隐私決堤的開始。打開我們常用的支付軟件,用某特定銀行的儲蓄卡,對小王的手機号轉賬1分錢,然後打開轉賬銀行的APP查看交易明細,真實姓名就到手了。然後打開微信,微博QQ,貼吧等社交軟件,通過手機号搜索好友,在結合他常用的頭像和ID,我們就能輕松找到小王的社交軟件賬号,翻開個人簡介,小王的姓名生日地區這樣的信息也不難查到。
得到這些基礎信息,乍一看似乎沒有什麼大的作用,但别忘了小王的18位身份證号碼,我們已經得到了其中的15位,剩下的三位數字有1000種組合,而很多人不清楚身份證的最後一位是根據前17位計算而來的,通過某種工具可以計算出最後一位數字,接下來破解小王身份信息就剩下100種情況了,如果你懂點黑客知識,去到某個公開庫中去做身份匹配,就拿到小王的唯一身份證号。
看到這裡我們僅通過一個手機号,我們就獲取了下面這些信息:名字,性别,身份證号,生日,地區。進入數字時代後,信息技術快速遷躍,我們的隐私也在受到侵害,從清晨的鬧鐘響起開始,坐地鐵上班打卡接入公司WiFi,和同事商量午飯吃什麼,順便看一下五一休假去哪裡,下班回家,吃飯刷劇,逛逛淘寶,睡前在抖音刷到多年未見的老同學,結束這一天,直到下一次鬧鐘響起,我們90%的生活都被轉化成數據記錄在雲端24小時不間斷,看似普通的一天,卻暴露了這個時代數據隐私的全部。因為得來不費工夫,掌握我們隐私的人,早已不滿足大數據殺熟,精準營銷,騷擾電話,甚至賣給電信團夥詐騙,他們正在用更先進的AI,比如僞造聲音,僞造人臉,抓取社交網絡公開言論進行詞雲分析,挖掘性格特征,甚至是預測我們接下來的行為。在現實世界裡虛拟出一個活生生的你。
如果我們無法抗拒信息技術的發展,又不想讓隐私被肆意踐踏,那麼在立法到來之前為隐私争取更多主動權,就是我們要做的第一步。以下十個關鍵操作,能有效的切斷數據隐私4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之間的關聯,即使不能讓你像中本聰一樣從互聯網中完全隐身,至少可以最大化的降低隐私的洩露程度,做一個體面的互聯網公民。關注我看一下一篇文章,我是爽哥,每天分享有用小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