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湯達
《紅與黑》是法國現實主義小說家司湯達的作品,,有人說它是一部政治小說,題目就暗含此義。“紅”象征熱血和革命,代表新興的資産階級;“黑”象征教士黑袍和表示教會的黑暗及貴族的陰謀。紅與黑象征兩大陣營的對抗。其實,這部小說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來閱讀,它實是講述了一個青年人尋找幸福的曆程。
《紅與黑》講述了木匠的兒子于連,憑着聰明才智,在當地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時與市長夫人勾搭成奸,事情敗露後逃離市長家,進了神學院。經神學院院長舉薦,到巴黎給極端保王黨中堅人物拉莫爾侯爵當私人秘書,很快得到侯爵的賞識和重用。與此同時,于連又與侯爵的女兒有了私情。最後在教會的策劃下,市長夫人被逼寫了一封告密信揭發他,使他的飛黃騰達毀于一旦。他在氣憤之下,開槍擊傷市長夫人,被判處死刑,上了斷頭台。
于連劇照
司湯達固然是一個關心政治關心時局的人,但他首先是一個關心自由關心個人幸福的人。
瓦萊裡說:“在我眼裡,司湯達不是個文人,而是個聰明人。他太個人了,不能局限于當一個作家。他因此讨人喜歡或令人生厭,而我是喜歡的。”
這句話說得好極了,《紅與黑》也應該這麼看。司湯達動了寫作<<紅與黑>>的念頭時,已經四十七歲了,是一個曾經滄海飽嘗風霜的人。他不想告訴人們該怎麼做,他隻想說說他認為什麼才是幸福。其實他在二十二歲時就已經說過:“幾乎所有的人生不幸都源于我們對所發生的事情有錯誤的認識。深入地了解人,健康地判斷事物我們就朝幸福邁進了一大步。”
幸福的生活不是跟金錢或者社會地位成正比的,取決于人理解幸福的心态。
主人公于連的一生是短暫的,死的時候才二十三歲。有人說他是一個虛僞虛榮,企圖依附女人來實現他的政治野心的卑劣形象包括他的愛情。
關于他的愛情有人這樣認為:“他的愛情不是縱情是反抗,他熟記了高乃依的詩句‘愛情創造平等’,他要用愛情去征服貴族階級。最初他并不愛德•萊那夫人征服她是出于虛榮心的滿足,‘如果我以後發了财,有人恥笑我做家庭教師的低賤,我就要大家理解,是愛情讓我接受這位置的。
他也沒有愛過馬蒂爾德,最初是因為‘她是漂亮的,我一定得到她,然後跑開。’之所以最後沒有跑開,是騎兵中尉,貴族稱号,兩萬法郎使他着了迷。”然而,于連畢竟還是善良的,他不能在愛情中始終藏着心計,反而極易動真情。他真誠地愛過德萊那夫人,也真誠地愛過馬蒂爾德,當馬蒂爾德出于對自己行為的懊悔和自責而不再理他故意疏遠他時,他是那麼的悲痛,那種痛痛在心裡,并非由于他覺得失去了一條通往成功的路而難過,隻是因為失戀而想悄悄地死去,隻有動了真感情的人才會有悲恸欲絕的沖動。
可見他的本質并不壞,用一句俗話說就是他還是一個好苗子,也正是因為他骨子裡透着的善良本性,使他的人生以悲劇告終,支配着他在最後勇敢地選擇了死亡,而不是虛僞地繼續活下去。
于連的這種善良的本性,首先體現在他對幸福的追求上。人來到這個世界,沒有不追求幸福的,高貴也好,低賤也罷。整日忙于政治的德·拉莫爾侯爵也把“享樂”看作是“高于一切的事情“。也沒有一個人能脫離社會,與世隔絕,所以,人還是要在社會中,人際中求得幸福。那麼他隻有兩條路可走,要麼是追求更高的精神價值,要麼就是承認并享受平常的幸福。
年輕氣盛的于連,首先就選擇了第一條路。他不甘于做一個木匠的兒子,他要在社會中“發迹”“出人頭地”和“飛黃騰達”然而,這一切并非與他善良的本性沒有矛盾沖突,因此他總是處于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緊張狀态。雖然他實際上确實是馬到成功步步高升,可他卻從未嘗過片刻的快樂。即便,他在巴黎節節勝利,每每感到快樂“到了極點”,也常常是“驕傲多于愛情”,“是一種野心實現後感到的狂喜”。
他的成功從未給他帶來過幸福,反而淹沒了他的真實自我。口口聲聲要“飛黃騰達”時時處處羨慕有錢人的于連,經常想着當一個主教要比當一位将軍多掙多少法郎的于連,卻并不是一個愛錢的人。
他拒絕過愛麗莎有利的婚事,他不肯走富凱那樣的穩妥的發财之路,他也從未接受沒有名分的饋贈,他關心和誰在一起吃飯要勝過拿多少薪水。他也想着三十歲當上将軍,當他看見阿格德主教比他大不了幾歲就“為他的馬刺感到羞愧”,得到“第一次提升”就“欣喜若狂”,當了輕騎兵中尉,有了騎士的封号就“喜出望外”……然而這一切給他的首先是榮譽、平等、自由,其次才是金錢、财富、享受。
他追求的幸福有很少的物質成分,更多的是貴婦的青睐、自尊心的滿足、能力的實現,甚至讀書的自由,有時候哪怕是遠離男人的目光,也能讓他有一種幸福感。
總之,他的所作所為跟他的内心本質是格格不入的。本性的善良,總是使他的僞裝露出馬腳,他的計劃總是漏洞百出,他的做作總是洩露真情,他的趨奉總是引起懷疑。最終使他永遠被社會祛除。
其次,他的這種善良還表現在他和馬蒂爾德的愛情上。
對于于連來說,他和馬蒂爾德的愛情應該是一次巨大的成功。馬蒂爾德的出身、社會地位、在侯爵心目中的位置以及她自身的聰明才智還将保證給他帶來更大的成功。然而這兩個出類拔萃的人之間的愛情卻是一種最複雜最曲折充滿了征服與被征服的愛情,是發生在兩個都不那麼自然的人之間的理想化的愛情。
馬蒂爾德是一個頗有吸引力的不尋常的女性,吸引着于連,卻也讓于連有點恐懼,因為他在個性上不如她強悍,在追求上不如她堅韌,在反抗上也不如她徹底。
于連對馬蒂爾德的愛情雖然出于征服卻仍然演變為一種精神上的強烈而真誠地吸引與欽佩,其中并不缺乏真情實意,尤其是馬蒂爾德有了身孕以後。進了監獄的于連,終于可以放下一切心理包袱來思考他和馬蒂爾德的感情了,他生平第一次把她當作了一個朋友,對她沒有怨恨,沒有譴責,有的隻是内心深處的歉疚,而且他還合乎情理地給她了一條将來的道路,讓她嫁給德·克魯瓦澤努瓦公爵,并把他們的孩子交給德·萊那夫人照顧。
雖然于連的所作所為不讓人容易接受,可他之所以這樣做是有原因的,是不得已的,因為他有理想,他想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們能原諒他的過錯,因為他的本質很善良。入獄之後的于連,并非不能成功,他仍有可能逃跑,他的上訴仍有可能被接受,他若抛棄尊嚴表示屈服仍有可能做德·拉莫爾侯爵的女婿……,但是他沒有,在監獄裡他的内心很平靜,睡得很自然。他堅決拒絕上訴,最後從容赴死,恢複了真正的自我。
不管是于連的命運,還是德·萊那夫人的愛情,亦或是馬蒂爾德的理想,這都預示了他麼每個人的悲劇,這種悲劇又與于連的善良的本性緊緊相連,留給讀者的也永遠是一個惋惜而又振奮的音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