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來說一說,财富的再分配。如何才能實現共同富裕,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話題,也是現在比較熱門的話題。一直以來,我們會認為向富人征稅,然後補貼給窮人就能完成财富的再分配,讓窮人受益,但事實是,這種方式可能并不能讓真正的窮人受益。在這種分配模式下,可能更能獲得利益的是中等收入群體。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接下來我們一起分析一下。
其實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很多政府補貼的政策,這些政策往往有門檻限制。而這個門檻有可能是經濟門檻,有可能是知識門檻。但是大多數窮人們,可能真的很難達到這種門檻。
咱們就拿經常說的4050補貼為例,政府出台4050補貼是為了給那些繳納靈活就業社保人員的一份補貼,為了他們繳納時能減少經濟壓力。但是靈活就業人員的社保,即便繳納最低檔一個月也是一千多塊,如果家裡有兩口人要交,那麼一年下來就是兩萬多塊錢,這個數目對于很多低收入群裡來說并不是小數。所以很多低收入群體根本就不會去繳納靈活就業人員的社保,而這筆4050補貼也肯定領不到。而那些能夠繳納的起靈活就業人員社保的,往往都是一些略有經濟實力的,比如做生意的小商小販,或者是工商從業者。
再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對貧困生的補助。這項補助,的确是解決了很多農村孩子上學的問題。但是很多能上的起學,并且能上到大學的孩子,不排除有家裡特别特别貧困的,但是大多數能上得起學,并且能堅持到大學的,也不會是特别低收入的家庭。因為那些家庭往往因為受教育水平較低,對上學不夠重視,也因為家庭條件太差,等孩子長到能打工了為了維持生活,就隻能辍學養家。所以這部分特别貧困的家庭的孩子,很難念到大學,更别提領取獎學金了。所以大多數領取獎學金的孩子,還是中等收入的家庭。
如果大家仔細去回想,會發現這樣的案例實際是很多的。毫無疑問,政府出台的補貼初心是好的,那麼如何才能讓政府的補貼觸達到這些真正貧困的人呢?其實這是一個難點,因為真正貧困的人往往是不會發聲的,也不會主動争奪權益。也正因如此,當一筆錢從高處往下流的時候,口徑太小,留不到最底層,隻能留到中間層。不過咱們國家也有對策,那就是我們熟知的“精準扶貧”。
針對不通困難的家庭、個人對症下藥。以縣委為單位,建造全國扶貧信息網絡。先從整體入手,調查貧困原因,然後再為貧困戶建檔,詳細分析每一位貧困戶的情況,為他們量身定制的脫貧方案。這樣一來,就能夠解決很多貧困戶的問題,做到真正的扶貧。比如說,給這類人開展技能培訓,讓他們能擁有一技之長,改善生活。再比如幫助這些貧困戶就業等等。這些措施足以見得,咱們國家對待扶貧的重視。說到這大家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有些時候再分配的錢并未落到窮人手裡,不過這樣的現象在國家的政策下會越來越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