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用典的“大勢篇”:順應國家和地方的發展大勢,切入宏觀場景,以典說“勢”,體現典故經世緻用的價值。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态這樣五個維度。
05.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範文】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改革開放第40個年頭,當代中國打響了具有深遠曆史意義的改革攻堅戰,夯基固壩、疏渠引流,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創造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為實現人民對偉大夢想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注入強勁動力,釋放源頭活水。(選自2018年4月2日人民日報署名文章《為有源頭活水來》)
【典故出處】
語出南宋朱熹《觀書有感·其一》,“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詩中典故的意思是,如果要問池塘的水為何這般清澈?那是因為永不枯竭的源頭在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
【典故解讀】
這首詩極富藝術哲理,寫出了詩人品書讀書時那種神采飛揚的藝術感受。眼前半畝大的池塘,就像一面鏡子蕩漾開來,清澈見底,閃耀浮動着一片片的天光雲影。
此情此景讓詩人不由感歎,如此清澈明亮的池水,是因為它的源頭活水永不枯竭啊。由此想到自己品書讀書,他的心靈為什麼會這般澄明無暇呢?那是因為書中的新知就像這片活水一樣,一直在源源不斷地給自己補充養分啊。這個時候,詩人觀書的心境與方塘的意境得到完美的融合與升華。
【場景應用】
公文寫作中,“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典故,不僅僅用于生态環境保護和建設中,更多的是用來表達工作創新、人才培養、改革發展等方面,它們的源頭出在實踐、出在基層、出在群衆,我們要用好這些“活水源頭”。
這句典故還常常用于我們的思想學習中,強調隻有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接收新思想,我們的人生才能源源不斷地注入新的能量,永葆青春活力和動力。
【範文賞析】
人民日報這篇文章的标題就是“為有源頭活水來”,而且範文一開篇就引用了典故“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就是在反複強調改革開放的力量源泉在于人民群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人民群衆始終是價值的起點、實踐的主體、創造曆史的動力源泉,因此,在改革發展再出發的今天,我們要為實現人民對偉大夢想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注入強勁動力,釋放源頭活水。
06.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
【範文】
當前,很多青年人熱衷于動植物保護、生物多樣性研究,他們有熱情、有毅力、有創新意識,在邊疆、在動植物需要保護的地方調研、工作,把環境保護、生态文明的意識深植于學習生活甚至是職業生涯。這些來自各行各業的青年人,充分發揮利用自己的知識技能,讓“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的生态理念付諸實踐;他們以真才實學身體力行,擔當責任,保護環境,這樣的行動令人動容,也給人啟發。(選自2021年8月3日光明日報署名文章《築夢綠水青山是有遠見的選擇》)
【典故出處】
語出戰國時期荀子《荀子·天論》,“列星随旋,日月遞炤,四時代禦,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
句中典故的意思是,天下萬物各自得到自然的調和而生成,各自得到自然的滋養而成長。
【典故解讀】
荀子在《天論》中揭示了自然界的運動變化規律,系統地闡述了人與自然關系。他仰望浩瀚的天空,但見鬥轉星移,日月更替,四季相叠,陰陽和合,風雨交作。
此情此景,讓他提出了大自然的“和”與“養”兩大功用,人們雖然看不到大自然的“和”、“養”之事,但是能夠感受到大自然通過“和”與“養”化生萬物的功效,這就是大自然的神妙之處。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體現的是和諧有序,萬物遵循着自然的規律,各司其職,節然有序,達成和諧平衡;“養”體現在自然的成物,讓萬物得到滋養,順利成長成熟。
這句典故告訴我們,天地萬物共存于一個大自然的共同體中,享有着同樣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
【場景應用】
公文寫作中,“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這句典故,多用于生态文明建設中,體現中華文明曆來強調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将古人的生态思想與現代的生态文明建設結合起來,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生态哲學思想,為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提供中國智慧。
【範文賞析】
光明日報這篇文章旨在号召青年一代始終堅定“兩山”理念,自覺承擔保護自然環境的曆史使命,範文引用“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這句典故,體現了青年人應當秉承的生态理念,身體力行,擔當責任,将建設美麗中國這一奮鬥目标轉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