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話都比較含蓄,文人替人寫文章後不好意思直接要稿酬,就發明了“潤筆”這個詞來代替。在古代,“潤筆”的意思就是稿酬。
“潤筆”的典故起源于隋朝。有一次,隋文帝叫手下一個官員起草诏書,另一位官員從旁戲說:“筆幹了。”一位叫鄭譯的官員乘機說道:“不得一錢,何以潤筆。”從此,文人把為别人作詩文書畫所得的報酬,都叫做“潤筆”。
“潤筆”二字至今已經用了1400多年了,可見其生命力之強大。另外,竊以為我們現在平時說話,有時候真要學點古人語言的含蓄、智慧和藝術性,不要太過于直白了。這方面古人作了榜樣。就說上面的故事,明明是執筆者官員們自己想要銀子,而卻推到筆的身上,說筆“幹”寫不了字而要“潤”一“潤”,“不得一錢,何以潤筆”?一位叫鄭譯的官員接着乘機指明這個“潤”字就是錢,這也太妙了,不是一般人能想出來的。令人佩服!如果當時“另一個官員從旁”開始就說,“請皇上付點起草诏書的銀子。”其效果可能就不太好了,甚至會引起皇上的不快,不但得不到銀子,烏紗帽怕是都不保了。這些,也可能是“潤筆”二字能夠得到文人雅士們廣泛應用的原因吧?
2022.08.16 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