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是一種載體,傳承着人類的文化與文明。對“書”中内容的傳授,可以使學生傳承人類的文化與文明,但對于一種文化與文明,僅有“傳承”是不夠的。如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隻有她仍然文明燦爛,是因為我們華夏文明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的吸取、融合了新的文明,使之适應了新的時代要求,才能夠流傳、發展至今,并依然充滿活力。對于教育來說,我們教育的對象是承擔着文明延續的人,要完成這一任務,他們必須有“創新”精神,這就使得我們的教育不能夠局限于“傳承”,更應去積極“創新”。在“傳承”的基礎上,去“接納”,去“融合”,去“發現”,去“創新”,此時的教育,才會充滿活力,永葆青春,并煥發勃勃生機。
傳統的課堂教學,常常從教師的主觀願望出發,讓學生靜靜聆聽,默默忍受,按部就班,這裡面的成分多為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習”。過多地采用接受學習,會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和主體地位,讓學生産生“厭倦”。課程改革以來,更加強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學生的個性與才能得到了張揚與展示,學生真正得到了“實惠”。然而,我們卻不能因此而摒棄“接受學習”,忽視“接受學習”的意義,去一味地追求 “自主學習”。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講,“接受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在某些時候會收到其他學習方式無法比拟的效果。因此,我們要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把握好運用它們的态度。
課堂的魅力和真正内涵,在于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求知。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注入更多的情感因素,要将他們的學習活動賦予更多的生活因素,思考探究空間,情感交流機會。 首要任務是對數學材料進行生活化。我們肯定不能把數學教育完全等同于生活,但是,必須旗幟鮮明地強調教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回歸生活,讓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緊密相聯,是新課程教學的基本特征。因為我們知道,隻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并為生活世界服務的課堂教學,才是具有強盛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其次是給學生空間。隻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他們才有可能去接觸生活,了解社會,去獲得更多的“知識”與“情感體驗”。生動、有趣、富有内涵的活動,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全身心投入,由此,他們所獲得的将更是豐富的、全面的、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