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曆史上,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後代。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将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曆史學家将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是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弱、疆域面積最小的一個諸侯國,韓國在戰國時期堅持了200年左右,直到公元前230年才被秦國所消滅。那麼,問題來了,戰國七雄中韓國最弱,為什麼能堅持200年才滅亡呢?
一
首先,相對于秦國、魏國、楚國、齊國等大國,韓國的實力确實是比較弱小的。但是,通過“申不害變法”,韓國的實力也得到了增強,不敢說主動進攻,至少自保是有比較容易的。《申子》雲:“申不害教昭侯以馭臣下之術。”《史記·韓世家》載:“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内以治,諸侯不來侵伐。”如同秦國的商鞅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趙國的胡服騎射,韓國也在“申不害變法”後進入到一個相對強盛的曆史階段。當然,能在戰國争霸的環境下堅持200多年,僅僅依靠“申不害變法”是不夠的。
二
其次,戰國時期,韓國的疆域包含了今山西省、河南省的部分地區。由此,對于位于中原地區的韓國,不僅擁有比較密集的人口,促使韓國農業、手工業上都比較發達。在此基礎上,韓國常年可以維持一支20萬人規模以上的軍隊,以此參與到戰國七雄的争霸。并且,蘇秦說韓宣惠王時曾言:“韓地方九百馀裡,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利劍皆從韓出。”韓國還擁有非常先進的武器制造技術和冶鐵的礦山,這促使韓國可以制造出強弓、勁弩、利劍等武器。由此,不管是秦國還是魏國、楚國,想要進攻韓國,都會遭到強弓勁弩的殺傷,也即韓國擁有比較強大的防禦能力。
三
再者,在戰國時期,秦國因為函谷關這一地理優勢,所以面對山東六國的進攻時,可以擁有較強的防禦能力。與此相對應的是,韓國在消滅鄭國,也擁有了虎牢關等容易防守的關隘。虎牢關作為洛陽東邊門戶和重要的關隘,因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此關南連嵩嶽,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曆代兵家必争之地。并且,從韓國的地理位置來看,韓國位于天下之中的位置,對于秦國、楚國、魏國、齊國、趙國等大國來說,任何一方想要消滅韓國,都會遭到其他大國的反對。
四
最後,由于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但是,很多事情都是有弊有利的。因為地理位置上的特殊,韓國得以在魏國、齊國、楚國、秦國之間合縱連橫,甚至說是朝秦暮楚。比如戰國初期,魏國進攻韓國的時候,韓國選擇和齊國結盟,以此反擊魏國。戰國中期,韓國又和魏國一起壓制意圖擴張到中原地區的楚國。等到戰國末期,韓國又在趙國、秦國等強國之間不斷變換陣營,以此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更是達到了自保的目的。當然,等到秦王嬴政即位後,秦國擁有了絕對實力上的領先,自然第一個拿韓國開刀,于公元前230年正式小妹了韓國。
文/情懷曆史
更多内容,歡迎關注微信公衆号“情懷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