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山水
第十五章
天地山水
前賢山水立論可師者,如宗炳的《山水畫序》、荊浩的《筆法記》、王維的《山水決》、《山水論》,韓掘的《山水純全集》、方薰的《靜山居畫論》、鄭績的《夢幻居畫學簡明》、董其昌的《畫禅室随筆》、石濤的《畫語錄》等,等,可以說是緻廣大盡精微了,立論之不偏,畫法明細可摸,頗便于學也。。可是我們讀了還是不會作畫,何也?手藝也。手藝這東西,要麼師承,要麼自習,均要時日。自習需要有自己的方法。當我們老退才來作畫,氣韻有資而形象思維差,即“心中無畫”。我們又沒有時間和興趣臨摩古人來慢慢建立形象思維,于是我們想找一種方法,來彌補形象思維的不足。前人有郭恕洗絹留迹,大千潑墨潑彩之法,皆為助形象思維之法。又山水畫之法,以法自然為上。餘于前人至而不到之處,尋得一法,乃命名為“天地山水”。
天地山水者,法天地之造化,仿山川之形勝,造山水于紙上也。
于是我們先來看看大自然是怎樣造山水的:
大自然“造山水”,非是“有意”的,而是“随意”的,“布郎式”的。想那混沌初開,一滴熔漿卷夾水氣,翻滾澎湃,烏煙瘴氣,循道旋轉。途溶異滴若幹,混夾裹持,無以名狀。久之,氣漿漸分,漿表凝殼,七孔而八竅,随紅波而浮沉。又久之,方分天地。水氣凝而塵埃混,沉降于溝壑,是為“塵封”。又久之,水澄而泥結,地竅如宮,日精月華,乃孕萬物。又久之,天清而地濁,萬物乃生。而又隕星頻臨,數瓜分而重組。于是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山河江海初定。又頻發地震,山崩而地裂,漿噴而亂凝。地竅頻變,異峰突起,移山而倒海。又久之,方定。如此之造作,有誰事先而意定?正因其随意,故江山多嬌,千姿百态。張大千悟此,作法潑墨潑彩,豈不‘随意’?大千潑墨潑彩,自成一格,卻不曾‘潑筆’。于是餘定法于‘潑筆’。謂之潑筆畫。
“潑筆”之法:用大鬥筆,至頹,至岐。于是心運,定筆意,決畫意,索欲成之狀。默契造化,與道同機。握管而潛萬象,揮毫而掃千裡,雖閉目,亦無妨,傾刻而就。然後坐觀其态。留下紙上的斑斑墨迹,你認它是山,它就是山。你認它是樹,它就是樹。繼而可按王維之《畫決》,細筆追求江山之形勝。後之善事,全依古人法則:坐觀其态。取小筆,尊古法:觀氣象,辨清濁。定賓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儀。山腰掩抱處,寺舍可安;斷岸坂堤,小橋可置。有路處則林木,岸絕處則古渡,水斷處則煙樹,水闊處則征帆,林密處居舍。臨岩古木,根斷而纏藤;臨流石岸,欹奇而水痕。東西南北,宛爾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筆下。初鋪水際,忌為浮泛之山;次布路歧,莫作連綿之道。主峰最宜高聳,客山須是奔趨。回抱處僧舍可安,水陸邊人家可置。村莊著數樹以成林,枝須抱體;山崖合一水而瀑瀉,泉不亂流。渡口隻宜寂寂,人行須是疏疏。泛舟楫之橋梁,且宜高聳;著漁人之釣艇,低乃無妨。懸崖險峻之間,好安怪木;峭壁巉岩之處,莫可通途。遠岫與雲容交接,遙天共水色交光。山鈎鎖處,沿流最出其中;路接危時,棧道可安于此。平地樓台,偏宜高柳映人家;名山寺觀,雅稱奇杉襯樓閣。遠景煙籠,深岩雲鎖。酒旗則當路高懸,客帆宜遇水低挂。遠山須要低排,近樹惟宜拔迸。手親筆硯之馀,有時遊戲三昧。歲月遙永,頗探幽微。如此者,古意幽然。若思現代,則高峽大川處,好修平湖,大江大河上,宜架鐵橋。深壑寬澗間,高橋可連,峰隔巒阻處,遂道相通。高速路,最宜平直,山間道,不妨崎岖。林幽處,可修别墅,遠山間,時現高樓。渡口處,橋已架通,平湖上,飛行客輪。橋梁下,時見快艇,林泉邊,多是遊船。但見深山藏古寺,唯有佳景遊人多。
當此之時,身在其中,心在其中,遊山玩水在其中,無筆無墨,随心所欲,豈不易乎。不亦樂乎?是則嵩、華之秀,玄牝之靈,夫以應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心亦俱會。應會感神,神超理得。雖複虛求幽岩,誠能妙寫,亦誠盡矣。如此者,神之所暢,熟有先焉!
夫畫者筆也。斯乃心運也,索之于未狀之前,得之于儀則之後,默契造化,與道同機。握管而潛萬象,揮毫而掃千裡。故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山水悉從筆墨而成。
石老而潤,水淨而明,山要崔嵬,泉宜灑落,雲煙出沒,野徑迂回,松偃龍蛇,竹藏風雨
畫古六要:一曰氣。氣者,随形運筆,取象無惑。二曰韻。韻者,隐露立形,備儀不俗。三曰思。思者,頓挫取要,凝想物宜。四曰景。景者,制度時用,搜妙創奇。五曰筆。筆者,雖依法則,運用變通,不質不華,如飛如動。六曰墨。墨者,高低暈淡,品别淺深,文彩自然,似非用筆。”有此六法者,神之又神也
觀者先看氣象,後辨清濁。定賓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儀,多則亂,少則慢,不多不少,要分遠近。遠山不得連近山,遠水不得連近水。山腰掩抱,寺舍可安;斷岸坂堤,小橋可置。有路處則林木,岸絕處則古渡,水斷處則煙樹,水闊處則征帆,林密處居舍。臨岩古木,根斷而纏藤;臨流石岸,欹奇而水痕。
“潑筆法”正應其“随意”,故可曰“法天地之造化”。正因其随意,故其形頗似自然山河,可視可遊而可居。世界上雖然沒有這個地方,但看似卻像真有這個地方。方法獨特,故自成一格。因似自然山水,故自命為天地山水。
畫事之道,貴乎“意在筆先”。“意”者,筆之意也。筆之意,乃品格取韻而已。意欲奇幻,筆率形颠;意欲蒼老,筆重而勁;意欲淋漓,筆爽流利;意欲雄厚,筆園氣足;意欲清逸,筆簡而輕。筆意欲何為,先須概定。潑筆法畫無人迹之純山水,隻須有筆意即可,最宜老年休閑之作。倘潑筆起稿不遂意,則仿郭恕洗絹之法,可‘洗紙’。洗紙後,先布雲水、遠山,是為‘背景’。繼後在背景上進行‘二次創作’,又是一番格韻。此亦為潑筆法之一者。洗紙前人亦未到,故又獨特。畫作留世,須有時代印記,即有人迹。故須加‘人意’,前人曰‘思’。即‘主題’‘寫意’。潑筆布稿,須有個“布局”大意。這“大意”是很容易事先想好的。以後造景構物,有成稿的“導引”,更是輕松愉快。就像“導遊小姐”帶你遊山玩水,縱有千筆萬筆,也隻當千崖萬壑,償心而悅目,任意而暢懷,是神遊山水于紙上也。作畫,暢神而已。正是:人到老年萬事休,情與山水自相融。造化本生于自然,回歸自然樂無窮。
作畫,一要有興,即“天份”。二要有法,即操習一種方法,以至成“格”。三要有“技”,即用筆要熟。四要有閱曆,能“辨”。五要勤奮,久練才熟,熟能生巧,巧能至妙,遂成。
藝術的發展不像科學技術,先進的淘汰落後的。藝術的發展是疊加式的,多元的。中國畫的發展也是如此。國畫的畫法并不是“經曆過簡單-複雜-單純發展變化的曆史過程。”而是有簡單、複雜、單純多樣性的發展過程。也并不是“完成了緻廣大、盡精微的各種畫法系統的探索,最後又回到畫法自身單純講究與純淨化的追求。”而是完成了緻廣大、盡精微的各種畫法系統的探索,又産生了對畫法自身的單純講究與純淨化的追求。不是“從工匠畫發展到畫家畫又發展到文人畫,”而是有了工匠畫,又發展了畫家畫,又發展了文人畫。各種風格的畫,相互沒有可比性,也不可能相互複蓋。由于作畫是畫家個性的自我述求,前人達到的高度,後人很難超越,故名畫流傳千古。
畫有法,畫無定法;無難易,無多寡。嘉陵山水,李思訓期月而成,吳道子一夕而就,同臻其妙,不以難易别也。李範筆墨稠密,王米筆墨疏落,各極其趣,不以多寡論也。畫法之妙,人各意會而造其境,故無定法也。
有畫法而無畫理非也,有畫理而無畫趣亦非也。畫無定法,物有常理。物理有常,而其動靜變化,機趣有方。出之于筆,乃臻神妙。
凡畫之作,功夫到處,處處是法。功成以後,但覺一片化機,是為極緻。然不從煊爛,而得此平淡天成者,未之有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