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特色發展?如果新能源車是汽車市場轉型發展的“上半場”,那麼颠覆傳統使用功能的智能網聯汽車,則是衡量轉型成功與否的“下半場”,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特色發展?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特色發展
如果新能源車是汽車市場轉型發展的“上半場”,那麼颠覆傳統使用功能的智能網聯汽車,則是衡量轉型成功與否的“下半場”。
每年金秋時節,全球級别的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總能吸引消費市場廣泛關注。在智能網聯汽車快速發展的基礎上,2022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以下簡稱網聯汽車大會)呈現哪些新特點?又将給廣大消費者的生活帶來什麼改變?
智能化滲透率快速提升
格外顯眼的黑紅色車身,搭載集成高精地圖采集、融合感知、行為預測、智能網聯等多項核心技術的智能快遞車,在公共道路上勻速行駛……這樣的畫面,是否會讓你認為已步入了未來生活空間?
這并非對于未來的美好暢想,更不是科幻電影中的畫面,而是網聯汽車大會外的真實場景。
記者看到的是為廣大消費者提供物流“最後一公裡”基礎運力服務的智能快遞車。據介紹,該車輛最大可載重200公斤,可續航100公裡,能實現L4級别自動駕駛,在實際應用場景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還未進入網聯汽車大會現場,記者眼前的景象已令人欣喜,不禁對本屆大會充滿期待。
走進展館,一輛輛搭載各項智能網聯技術的量産車型吸引着人們的目光。放眼望去,多家市場主流車企攜最新量産智能網聯汽車亮相,其中不乏引領未來的概念車型。
與以往不同的是,本屆網聯汽車大會規劃了跨鍊協同、多智融合、應用創新和未來生态四大闆塊,展品範圍包括各類智能電動汽車、自動駕駛汽車,以及激光雷達、智能座艙等車載智能硬件等,将智能網聯技術體現得淋漓盡緻。
具有規劃路線和避障功能的智能垃圾車、引入自動駕駛功能的移動販賣車、種類繁多的智能配送車……當身處科技感氛圍濃厚的網聯汽車大會現場,深刻感受到智能網聯技術正加速融入每個人的生活。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透露,今年上半年,具備組合駕駛輔助功能的乘用車銷量超288萬輛,滲透率升至32.4%,同比增長46.2%,新一代電子電氣架構、車用操作系統、大算力計算芯片、激光雷達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截至目前,全國開放各級測試公路超過7000公裡,實際道路測試裡程超過1500萬公裡,自動駕駛出租車、無人巴士、自主代客泊車、幹線物流以及無人配送等多場景示範應用有序開展。”他說道。
伴随着智能網聯汽車市場滲透率提升,其不僅成為各大車企轉型升級的戰略方向,還推動着交通出行和人們生活方式發生深刻變化。
“在智能快遞車剛剛投入市場化應用初期,我看到後感到很驚奇,總會拿手機拍照和朋友分享,而現在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它已經成為附近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北京順義消費者蔣堅向《中國消費者報》記者分享了她的感受。
智能交通出行觸手可及
“這個紅綠燈,上一輪綠燈時長30秒,下一輪就變為了60秒,每個周期紅綠燈的時間都不相同。剛開始,我還以為是信号燈裝置沒有調試好,後來才知道是運用了智能技術。”9月16日,在網聯汽車大會現場,被智能交通信号指示裝置(以下簡稱指示裝置)展台吸引的參觀者姚文發現,與傳統認知中的紅綠燈不同,眼前的指示裝置可以随車流量實時調整,實現車輛高效通行。
這台指示裝置背後,體現的是以智能化為核心的智慧出行場景。記者注意到,在網聯汽車大會的現場,多家參展商帶來的智能幹線物流、末端配送、城市出租車等特定場景和限定區域開展的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和已投入市場化應用的智能快遞車相同,悄然改變着人們的生活。
在很多人看來,智慧城市或許隻是未來概念,它和現實生活沒有太多聯系。不可否認,由于涉及産業鍊較長、投入成本高以及建設周期長等客觀因素,實現完全智慧城市願景尚需時日,但這并不意味着智能化技術不能給現實生活帶來幫助。
辛國斌介紹,今年上半年,國内建設17個測試示範區,16個“雙智”試點城市完成3500多公裡道路智能化升級改造,裝配路側網聯設備4000餘台。
對于汽車保有量全國第一的北京市來說,緩解交通擁堵,提升交通行駛效率十分重要。為此,從2021年開始,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啟動信号燈标準化升級改造聯網,目前中心城區聯網聯控率已達95%。通過聯網聯控,可以讓信号燈自主優化放行時間,提高通行效率。根據規劃,明年北京市公安交管部門将繼續對800處路口實施智能化升級,讓更多道路參與者享受暢快出行。
此外,河南省許昌市、浙江省衢州市、江蘇省靖江市等地也将智慧紅綠燈系統應用于實際生活,為廣大交通參與者提供高效便捷的出行體驗。其中,河南省許昌市啟用指示裝置後,各交通路口智能感知、識别準确率超過95%,道路通行效率整體提升五成以上。
相關法規标準有待完善
“全國近30個城市累計為80多家企業發放了超過1000張道路測試牌照,高等級智能網聯汽車在特定場景、特殊區域開展規模化載人載物測試示範。”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郭守剛在網聯汽車大會上表示,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步伐加快,政策法規是市場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實現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受此積極因素推動,汽車企業紛紛将智能網聯汽車作為品牌發展方向。
如今,被賦予了感知、計算、交互等功能的智能網聯汽車,成為滿足消費市場需求的主要方式。如何實現安全可控的叠代升級,不僅關系到汽車市場健康發展,還直接關系到廣大消費者的生命财産安全。
公安部副部長劉钊在大會上公開表示,公安部積極支持智能網聯汽車産業創新發展,聚焦自動駕駛汽車上路測試通行、違法事故責任等問題,積極推動《道路交通安全法》完善修訂,推進《國家車聯網産業标準體系指南(車輛智能管理)》10項技術标準申報編制,為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創造良好的法規标準環境。
近年來,智能網聯汽車相關标準集中落地,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相關領域的法規空白。2021年10月,國家網信辦、公安部等部委聯合發布《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幹規定(試行)》,倡導汽車數據處理者在開展汽車數據處理活動中應堅持車内處理、脫敏處理等原則;今年8月,廣東省深圳市正式實施《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對自動駕駛車輛使用管理、發生交通事故時權責認定做出劃分。
不過,多位業内人士認為,智能網聯汽車相關标準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志新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在相關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下,圍繞智能網聯汽車開展的不同性質和層級的标準化工作進入了發展活躍期,一時間強标、推标、行标、地标、團标不同性質的标準層出不窮,部分标準也出現了内容重疊、指标雷同現象,這對标準化乃至行業發展都是不利的。“我建議将智能網聯汽車标準體系的規劃秉承層次分明、結構清晰、範疇明确的理念,在充分遵循科學技術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基于現有産業的技術水平,成本接受能力以及産品叠代周期等因素,形成科學合理的标準體系建設方案。”他表示。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張永偉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技術創新很有可能帶來使用風險,而這種風險不能由消費者來承擔,當大量智能網聯車輛逐漸進入市場,需要解決上路所帶來的一系列法規、責任界定的問題,這是目前高等級自動駕駛最迫切的一種需求。”(記者 吳博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