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東臨微波粼粼的大理洱海,西倚常年碧綠的蒼山,形成了“一水繞蒼山縣,蒼山縣抱古城”的大城市布局。從779年南诏王異牟尋遷都陽苴咩城,已經有一千兩百年的修建曆史文化。
現有的大理古城是以明代初期在陽苴咩城的根基上複原的,城呈方形,開四門,上建城樓,下有衛城,更有南北3條溪流作為天然屏障,古城牆外層是磚砌的;城裡由南到北橫穿着5條街道,自西朝東縱穿了8條街巷,整體大城市呈棋盤式布局。
大理古城簡稱葉榆,又被稱為紫城,其曆史文化追溯至唐天寶年間,南诏王閣邏鳳築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15年,周圍十二裡,古城牆高二丈五尺,厚二丈。東南西北各設一門,均有城樓,四邊還有角樓。
解放初期,古城牆均被拆除。一九八二年,重修南城門,門頭招牌“大理”兩字是集郭沫若書法而成。
由南城門入城,1條直達北門的複興路,變成燈火闌珊的街市,臨街店面并列而設,售賣大理石、紮染等民族工藝品及珠寶飾品。街巷間有一些舊宅,也仍可尋往日面貌,庭院裡花木扶疏,鳥鳴聲聲,戶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戶幾盆花”的現象仍然。
城裡東西走向的護國路,被稱作“洋人街”。這兒1家接1家的中西方餐廳、咖啡廳、茶樓及手工藝品店鋪,招牌、廣告詞常用洋文書寫,吸引着高鼻深目的“外國人”,在這兒回味無窮,找尋中國東方神韻,漸成一道别具一格的景色。
古城的曆史文化追溯至唐天寶年間,南诏王閣邏鳳築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15年,周圍十二裡。一九八二年2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大理古城為國内第一批二十四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
讓你的孩子逃離喧鬧的城市,遠離擁擠的人群,參與到一場說走就走的大理古城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