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夜裡,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過年夜飯後,孩子們在屋外放煙火,大人們則在屋内看春晚、話家常。新一年的鐘聲敲響之前,人們也要為迎接新年開始一項活動——守歲。
放煙火(圖片 | pixabay)
守歲的習俗有着悠久的曆史,但也正是因為時間太久,以至于現在的人隻知道年三十要熬夜,卻不知道守歲最初的含義。
守歲 • 緣起
守歲是漢族民間在除夕的習俗,又稱照虛耗、熬年、熬夜。
守歲的習俗最早的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記》:
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餽問,謂之餽歲;酒食相邀為别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這說明守歲的風俗最早來源于四川地區,并在南方地區廣為流傳。
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守歲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習俗,梁朝的不少文人有記載守歲的詩文流傳至今,例如在《梁詩·共内人夜坐守歲詩》中就描寫了當時人們守歲的場景:
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裡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鬓钗重,為待曉光催。
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賦詩吟詠這一風俗:
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绮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守歲的風俗至宋代達到鼎盛,成為家家戶戶過年必備的民俗。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就有對當時除夕守歲的具體描述:
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
南宋時著名文人周密所著的《武林舊事》中也有:
小兒女終夕博戲不寐,謂之“守歲”。
元代丞相脫脫修撰的《宋史》中亦有“赴守歲夜筵”的記載。以上這些材料都說明,早在宋代時,除夕守歲的習俗活動已經非常成熟了。
至明清時期,守歲的習俗依然在民間延續,不少文人墨客在詩文中都有所記載,如在明代張岱的《夜航船》中記載的:
裴度除夕圍爐守歲歎老。
黃宗羲所著的《明儒學案》中亦有“與陽明守歲于書舍”的記載,記述了清代文人董蘿石與王陽明一同守歲的場景。
清代著名文人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的記載也從側面記載了守歲的習俗:
半途,失足堕枯井中。既在曠野僻徑,又家家守歲,路無行人,呼号嗌乾,無應者。
直至今日,守歲的民俗依然傳承着那份美好的祝願,在現代社會中生生不息地延續。
守歲 • 傳說
關于除夕守歲,流傳最廣的傳說莫過于吃人怪獸“年”了。
“年”獸(圖片 | 搜狗圖片)
相傳在遠古時期,這一兇猛的怪獸一直威脅着我們的祖先,它以百獸為食,冬日由于山中食物匮乏,它還會侵擾百姓生活。人民惶惶不可終日,一直與“年”鬥争,直到有一天,人們發現它害怕紅色、火光、響聲三種東西,于是家家戶戶都在門上挂上紅顔色的木闆,在門口燃起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以驅趕怪獸“年”。驅逐“年”的習慣逐漸演化成冬日辭舊迎新、全家團聚的節日;在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之後的夜裡,通宵守夜為防止“年”的再次襲擊,也逐漸演變成對新的一年的憧憬與期待。
放煙火(圖片 | pixabay)
全本《紅樓夢》中的過年家宴(圖片 丨 戴敦邦新繪全本紅樓夢)
除了“年”的傳說外,迎接竈王奶奶和驅走邪瘟病疫等傳說也廣為流傳。
守歲 • 民俗
除夕晚上,與全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
除了守歲外,大年三十這天還有祭祖、吃團圓飯、貼春聯、放煙火、掃塵等民俗。其中還有一些忌諱是萬萬不能犯的,如年夜飯要準備雙數菜,守歲時要吃些寓意吉祥的食物(如水餃、湯圓、桂圓、大棗、花生等),除夕夜忌打破碗碟杯盤等。
中國的這些傳統習俗中所傳承的不僅是一種節日習慣,更是對新一年的美好期許。
貼年畫、對聯(圖片 | 青島出版社《中國木版年畫代表作》)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我國各地區的除夕風俗也不盡相同。如東北地區的人們在除夕夜必須吃餃子;陝西人過除夕要點火塔(一些西北地區的省市亦稱“旺火”);蘇州人除夕時要聽寒山寺守歲的鐘聲;廣東潮汕人過除夕時則要“圍爐”,即全家老小圍爐吃團圓飯;四川人過除夕時年夜飯必須有魚,将魚的尾巴貼在門上,寓意“年年有餘”。不同的風俗習慣造就了不同的人文風情,也塑造了各地區不同的曆史與文化。民俗不僅是民間文化,更是人們生活的智慧與美的期望。
年夜飯(圖片 | 朋友友情提供)
年夜飯(圖片 | 作者拍攝)
你家過除夕有什麼有意思的風俗嗎?你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你家鄉的年俗和故事。
明天就是除夕了,在這裡祝願每一位讀者豬年大吉,豬年諸事順遂!
撰文:風舞墨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