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小時候,既愛習武,又迷讀書。可是,他的父親,福建總兵鄧芝龍,卻一心一意要把他培養成武将,以便将來能承襲爵位。一次,鄧芝龍父子在幕僚賓友的陪同下,乘着一隻官船,在五馬江上遊覽。船内吹箫彈琴,猜拳行令,好不熱鬧!鄭成功卻無心玩賞。他坐在角落裡,聚精會神地讀書。鄭芝龍看了,不便直說,吆喝一聲:“升帆!”帆升起來了,風兒将它鼓得滿滿的,船像一支離弦之箭,向前飛去。鄧芝龍對兒子說:“我出個對子,你對對看。”“請父親出上聯。”鄭成功擡起頭來。“你看對面那隻舢闆,盡管漁民拼命搖橹,可怎麼也趕不上我們,所以我以為兩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這就是上聯。”鄧芝龍出的這個上聯,實在不好對呀!原來他語帶雙關,表面上說是拼命搖橹不如升起船帆,實際上“橹速”是影射周瑜的謀士魯肅,“帆快”是隐喻劉邦的參将樊哙,其真意是“文官不如武将”。要找到兩個曆史人物,又利用諧音,完成這個對偶句,實在不易呀!但鄭成功聰敏過人,很快就想出了下聯:“八音齊奏,笛清難比箫和。”語音一落,滿座叫絕。這也是個雙關語,表面上說是笛聲清脆但比不上蕭聲和諧,實際上“笛清”暗指宋仁宗駕下的大元帥狄青,“箫和”暗指協助劉邦治國平天下的丞相蕭何。其真意是“武将難比文官”。在衆人的贊歎聲中,鄧芝龍暗暗感到自己以前的做法似有不妥。從此,他再也不幹涉鄭成功攻讀詩書了。鄭成功一邊讀書,一邊習武,終于成為赫赫有名的文武全才。
2、1647年七月,鄭成功會同鄭彩部隊攻打海澄,戰敗。八月,鄭成功又與鄭鴻逵部合圍泉州府城,清漳州副将王進率援軍至,鄭軍不敵敗退。1648年,南明浙江巡撫盧若騰等人來歸,鄭成功蓄積實力後再次出擊,攻克同安縣。五月,鄭軍圍攻泉州。七月,清朝靖南将軍陳泰、浙閩總督陳錦、福建提督趙國祚等轉而進攻同安,鄭軍不敵,将士和百姓死傷無數。不久,清朝援軍抵達泉州,鄭成功乃解泉州之圍,怆然退回海上。
3、1661年十二月,日耳曼裔荷蘭士官叛逃,鄭成功在其提供之情報的幫助下,炮轟擊毀熱蘭遮城的烏特勒支碉堡,使熱蘭遮城之破終成定局。十二月初八,荷蘭大員長官揆一修書予鄭成功,表示同意“和談”。敵人在投降條約上簽了字。在十二月二十日向鄭成功屈服,揆一率領殘部五百人狼狽退出我國領土台灣。淪陷了三十幾年的台灣,從此重又回到祖國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