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甯9月10日電 題:青海西甯:教師節對話“園丁”訴苦惱與幸福
作者潘雨潔
受疫情影響,青海省西甯市各中小學尚在居家上課。短短兩年間,從線上授課到“雙減”落實,對老師們而言,不論資深與否,都需不斷鞭策自我,主動适應,“擁抱”變化。時值教師節,中新網記者連線青海省西甯市多所學校“園丁”,傾聽他們的苦惱與幸福。
“去年,我們第一次實行居家上課,部分老師在抗‘疫’一線,所以學校使用了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的課程。”西甯市城中區七一路小學副校長、五年級語文老師潘遠紅回憶,“老師們晚上回到隔離酒店,挨個打視頻電話,跟孩子、家長交流,大家都擔心功課會落下。”
總結此前數次線上教學的經驗,西甯市城中區教研室設計調查問卷,了解一線老師、家長、學生需求,召集各學科骨幹資深教師錄制81節視頻課,在本學期開學前推送給各校。
資料圖為西甯市北大街小學的閱讀課堂。 馬銘言 攝
“這樣可以保持教學進度統一、規範,提高線上教學質量,也能暫時緩解新崗、輪崗教師的壓力。”西甯市城中區教學研究室主任彭娟表示。
“90”後青年教師趙荻對此深有體會。作為今年新入職西甯市南大街小學的語文教師,能否立即适應線上授課方式、準确把握教材、與學生家長磨合等諸多問題,一直壓在她心頭。
“錄播課解了燃眉之急,打消我許多顧慮。”趙荻舉例,“比如,我能夠模仿老師們靈活的線上教學手段,也有更多精力為學生課後答疑,并聯系其他老師、家長,加深對整體學情的了解,也接收到很多積極反饋,現在信心更足了。”
“課上,我們會讓孩子們連麥回答問題,通過屏幕觀察他們的狀态、肢體語言、微表情,達到情感交流。”潘遠紅笑着說,“沒有之前那麼焦慮,覺得快跟實際課堂差不多了。”
而不論線上線下,面對教育發展新趨勢,何以更好地“因材施教”?老師們面臨新挑戰。
從事一線教學十幾年,潘遠紅坦言,教師之路越走越發現自己的“不飽和”:技術的快速更新、多元化的課堂、跨學科教學的要求、“雙減”政策的落實…如何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她時常感到“本領恐慌”。
“要減輕學生課後負擔,必須保證課堂高效,這就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彭娟介紹,近年來持續開展的崗位大練兵、“滿天星”閱讀計劃、塔勢攀登計劃等多項舉措,正緻力于教師人才梯隊建設、提升綜合素養和學科專業知識。
“以前說‘課堂欠的課後補’,現在不行,必須有針對性地備課,設計符合孩子認知規律的目的性強的問題,優化環節、學練結合、查漏補缺。”潘遠紅覺得,老師必須夯實基本功,才能提高教材解讀和課堂駕馭能力。
“語文作業也不再是抄抄寫寫,而是閱讀,從低年級親子閱讀到高年級自主閱讀,慢慢養成習慣,我們設計讀中、讀後交流課,提起孩子閱讀欲望,教授閱讀策略。”潘遠紅介紹。
“職場小新”趙荻則利用一切空閑時間為自己“充電”。作為自小熟悉互聯網環境的一代,她充分利用在線優質資源,在小紅書、b站汲取教育博主分享的經驗方法,在國家智慧平台邊看邊做筆記,并與身邊的同事交流,收獲不少。
年輕的熱情,迫切追尋的價值感,應對變化卻又時常力不從心,種種滋味并存心頭,但于趙荻而言,哪怕微小進步也值得“元氣滿滿”:“那是我和孩子們一起用心種出的‘小芽’。”
“最初,站上講台看着一張張稚嫩面孔,滿心歡喜;現在是想怎麼把孩子教好,而不僅僅是教好書。”潘遠紅說,從學生的一言一行裡看到自己的影子,才是老師最大的幸福。(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