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人和動物共有的生存活動。
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
盡管在動物界,尤其是高等動物界的代與代之間雖也存在着類似于人類的“教育”和“教”與“學”現象,但這兩種表面類似的現象在本質上是不同的。
1、所謂動物的“教育”和“教學”完全是一種基于生存本能的自發行為,而不是後天的習得行為。它的産生與動物的生理需求直接相關,其内容也緊緊圍繞生存本能。無論是鳥會飛、鴨遊水,還是貓捉老鼠、動物表演等,都是建立在本能基礎上的,而非教育的結果。人類的教育活動與動物相比,最大的差别在其社會性上。人的教育需要,不是直接産生于生物本能,而是産生于社會延續與發展的需要。教育一開始就是一種為了社會的活動。
2、動物沒有語言,不具備将個體經驗積累起來向他人傳遞的能力。“動物不能把同類的不同特征彙集起來,它們不能為同類的共同利益和方便作出任何貢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7頁.)因此,所謂動物的“教育”隻能一直停留在第一信号系統的水平上,它不可能有“類”的經驗,也不可能進行個體之間的經驗交流和傳遞,因而也就不可能通過“教育”使動物一代勝過一代.盡管一代代的老貓都“教”小貓捕鼠,但貓的本領始終不過是捕鼠而已。如需提高,則要經過人的訓練才有可能。但是,“人則不同,各種各樣的才能和活動方式可以相互利用.因為人能夠把各自不同的産品彙集成一個共同的資源”人通過語言和其他的自己創造的物質形式(如工具、産品),把個體的經驗保存和積累起來,成為“類”經驗.人類教育傳遞的正是人類社會共同體積累的類經驗,不隻是個體的直接經驗.這些經驗不是本能的産物,而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正因為如此,有史以來的二千多年中,人類自身的活動和社會産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這是高等動物中任何一種都無法比拟的。
3、所謂動物教育的結果無非是小動物适應環境,維持生命,并獨立生存,而人類教育的結果遠遠不止于此.人類教育不但使受教育者獲得适應環境的經驗,而且培養了人進一步改造環境、參與社會生活、創造财富、推動社會發展的能力,培養了人創造新經驗的能力。這也是人類社會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