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苗族主要分布在渝東南和湘西地區,與土家族主體分布重合
中部苗族主要分布在黔東北和黔東南州,還有黔南州的北部地區;
西部苗族包括黔南州南部、黔西、黔西南、雲南和廣西西北部等地的苗族
三個支系語言不通文字不同,衣着服飾也有區别,但是仍然有着共同的民族心理和風俗習慣。
黔西南的苗族,和我們黔東南苗族雖然不屬于同一支系,但是卻存在着相同的民族風俗習慣,就單單是一個二月二各種傳統習俗都是大同小異。
長期以來,“二月二”作為苗族傳統節日,其習俗一直為苗族人民所保持,近年來,為充分挖掘和弘揚苗族文化,營造和諧民族文化氛圍,黔西南貞豐縣每年都要隆重舉辦充滿苗族特色的大型“走親節”活動, 黔東南每年都會受邀參與。
來自雲南、湖南、廣西、四川、重慶、國外苗族同胞以及貴州省内部分地州市縣苗族同胞200多人,各鄉鎮組織苗族同胞1500人一起在黔西南貞豐縣尋親聚會、認兄弟、找朋友、吃圓桌飯拉家常,相互敬酒、對苗歌、跳苗舞,共同歡度苗族二月二走親節。
農曆二月二民間俗稱為“龍擡頭”,這一天也是龍的日子,是吉祥、好運的象征,而在苗家,二月二在婚俗中又有特别的意義,苗族“二月二”節又叫“新娘節”、“敬橋節”、“走親節”。每年的“走親節”,苗族人都會身着盛裝,節日氛圍濃烈。
清早,每家都要煮幾十個雞蛋、鴨蛋,将其分别染成紅、綠、蘭、紫等顔色,然後由老人分配給全家每個成員,以示祝福。
每逢農曆二月初二,苗族人家家家戶戶都過節,祝福平安吉祥,健康長壽,載歌載舞,“撞庇秋”、“打花臉”,舉行大型的歌舞表演,一陣狂歡。
各地依照情況不同,還将有不同的習俗儀式
苗族“二月二”傳統習俗----搭橋:
凡婚後不孕或少兒少女的,這一天要舉行搭橋習俗,分兩種形式,一種是在大門内搭天橋,一種是在野外選擇有溝的大路或小路、田埂,找一塊較長較寬的石闆搭溝橋,并殺大公雞祭祀,有的還請本民族巫師念祭詞。其意為久婚不孕或少兒少女是因為好事沒有做到或做得太少,未修好橋梁路道,兒孫們過不來,所以要修橋補路,多做善事,兒孫們才能過來。
苗族“二月二”傳統習俗----送紡車:
苗族婦女勤勞儉樸,聰明能幹,所穿衣服均是自紡、自染、自縫。姑娘成家立業養育小孩後,外婆家在來年或近年内的“二月二”節就要送一輛紡車予姑娘,以示家業興旺,生活美好。
苗族“二月二”傳統習俗----送傘:
姑娘婚後,已生兒育女,若小孩不乖或常生病,視為中邪,女婿家就得邀請外婆家在二月二這一天送一把紅紙傘以驅邪。背着小孩打着外婆送的紅傘,邪魔就不敢靠近,小孩就乖,就不會生病。
苗族“二月二”傳統習俗--送新娘:
苗族青年結婚隻是一種儀式,結婚當天新娘就已同送親的姊妹一道返回了娘家,直到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新娘才由自己的兄弟或親堂兄弟三至五人送到新郎家,新郎家家族須家家輪流宴請。
新娘到新郎家後,前幾天亦像作客一樣,晝夜由姑子或侄女陪同,寸步不離,直到新娘的兄弟們作客結束返回。
新娘到夫家後,一般在夫家住上三至七天,然後請婆婆及一、兩位老年婦女送回娘家。
一些調皮不安分的新娘,兄弟們告别主人前腳剛走,自己亦偷偷跟着跑回娘家,新郎家若發現可迅即半路追回,若追不上,無奈的婆婆也隻好請人陪同跟着到新娘家,以示相送,而且不能生氣發火。
看到這裡你可能問:這和黔東南有嘛關系?
原來啊貞豐縣的苗族多數約嘉慶二年(1797)從黔東南遷入縣境内,随後鹹豐、同治年間也有陸續遷入。想到黔東南的苗族同胞每年都應邀前去黔西南貞豐縣認親戚這件事情也就豁然開朗了,因為他們都是親戚哦。
掌上黔東南整理
網絡編輯:朱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