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印象中,山西最顯著的标簽一般就是煤炭、晉商、或者醋。
但在山西南部,卻有一座城市靠鹽而興起,因鹽而得名,它就是運城。
運城,因“鹽運之城”得名。
位于晉南盆地的運城鹽湖(解池),有“中國死海”之稱,它形成于新生紀第四代,由于山出海走,大量含鹽類的礦物質彙集。
圖/小紅書@肖弘月Kathy
千百年來,人們在此曬鹽,鹽從這裡被運往全國各地,運城也因此得名。
從運城走出去的柳宗元,也曾描述過人們引水曬鹽的情景:“溝塍畔畹,交錯輪群,若稼若圃,漁兮鱗鱗,逦彌紛屬,不知其根。”
▲運城鹽湖的鹽稅曾占全國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圖/運城新聞網
據說很久很久之前,黃帝與炎帝打的那場阪泉之戰,戰場就在今天的運城,而戰争的原因就是争奪鹽礦。
阪泉之戰中,黃帝的宰相風後發明的指南車發揮了重要作用,遺憾的是風後不幸戰死,黃帝悲痛不已,将他埋葬在黃河以北的趙村,後世人又把趙村改名為“風後陵”,意為風後的陵墓。
圖/N509FZ
這裡也是黃河的東轉拐角 ,自西而來的渭河、洛河和滾滾南下的黃河在這附近交彙,曆史上一直以擺船渡黃河,也稱“風陵渡”。
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生。
在金庸大師的筆下,十六歲的郭襄在這裡遇到了楊過,風陵渡口成了郭襄人生中最大的一場劫難,後來郭襄創立峨嵋派,給自己的徒弟取名風陵師太。
曆史上,風陵渡曾是黃河上最大的渡口,黃河自此向東去,蔚為壯觀。
▲當黃河行至風陵渡後,九曲回環,在中遊轉向下遊河段,又天然劃分了山西與陝西、河南的省界,“雞鳴三省”由此而來。
從風陵渡隔河望去,對岸就是是陝西潼關,風陵渡與潼關的直線距離隻有15公裡。
或許因為同飲一河水,所以運城與關中地區天然就有一種親近感。
運城方言和西安話十分像,運城人也十分愛吃羊肉泡馍。
▲與西安羊肉泡馍的方式不同,運城人喜歡大塊泡着吃,西安喜歡掰成很小的碎渣渣。圖/微博@說影解戲
不少運城人的童年記憶之一是:小時候吃飯時,每當《新聞聯播》結束後看《天氣預報》,全家人都在關注西安的天氣。
▲從運城到西安要比去省會太原近一半左右。
運城也是一座把低調刻進骨子裡的曆史文化名城。
2019年,在國務院發布《關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山西省入選79處,至此,山西國保單位達531處,數量居全國第一。其中,運城新增12處,國保單位達102處,超過了北京,居全國地級城市第一。
風陵渡上遊20多公裡處的蒲津渡,是發現唐代黃河大鐵牛的地方。
▲小學課本中撈鐵牛即永濟縣的黃河大鐵牛
蒲津渡位于永濟縣,永濟古稱蒲坂,後因西臨永濟渠而得名永濟。
蒲津渡東與《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相依,西與全國四大名樓之一的鹳雀樓相望。
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則天時期,元代王實甫《西廂記》中說的“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莺莺”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普救寺内。
寺内的舍利塔俗稱莺莺塔,這座塔同北京天壇的回音壁、河南寶輪寺塔、重慶潼南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稱為中國現存的四大回音建築。
詩人王之渙曾站在鹳雀樓上,吟出了傳頌千古的名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僅用20字就把鹳雀樓寫在了天下人的心中。
圖/shutterstock
從風陵渡往下,依次是大禹渡和茅津渡,它們是黃河三大著名渡口。
大禹渡幾乎就在黃河拐彎的地方,離著名的函谷關不遠。
大禹渡下面的渡口是茅津渡,又叫會興古渡,過了茅津渡就到了河南地界。
茅津渡所在的平陸,是一個名氣不大但曆史十分悠久的地方。
春秋戰國時期,在這裡執掌政權的是虞國與虢國。
當時,晉獻公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擴張,想要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着一個虞國,讨伐虢國必須經過虞,于是晉獻公送了虞國國君許多寶馬和珍玉,希望虞國借道給南下讨伐虢國的晉國軍隊。
當時虞國的大夫宮之奇急忙勸阻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但貪婪的虞國國君還是答應了晉獻公,于是晉軍滅虢國回師途中,順手又滅亡了虞國。
這就是成語“假虞滅虢”、“唇亡齒寒”的由來,當時晉國滅虞虢二國就是茅津渡渡河南下,一舉奏捷。
晉國在晉獻公時崛起,後來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國,成為中原霸主。
▲春秋時期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晉國、楚國在争霸,而齊國、秦國在觀望。
晉國鼎盛時期,其疆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以及陝西、河北、河南等地的部分區域,這也是山西的簡稱“晉”的由來。
▲晉國被拆分成韓趙魏三國,這三國在戰國七雄中就占了三席之位,可見晉國當年有多強大。
所謂盛極必衰,春秋末期,三家分晉,曆史進入戰國時期,所以今天我們也習慣稱山西為三晉大地。
當時的霸主們也格外青睐運城這片土地,先是殺瘋了的晉獻公将國都定在绛,也就是今天的運城绛縣。
三家分晉後,運城屬于當時實力最強的魏,魏國的都城在安邑,即今天的運城夏縣。
秦漢時期,運城因位于黃河以東,被稱為河東地區 。
河東有三大望族:柳氏、薛氏、裴氏。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風起洛陽》中的柳然即出自于河東柳氏,劇中她嫁給工部尚書的兒子,都屬于下嫁。
河東獅吼裡陳季常的夫人據說也出身于河東柳氏,河東柳氏最為人們所知的當屬柳下惠與柳宗元。
白袍将軍薛仁貴出身于河東薛氏,而河東裴氏更是中國封建社會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電視劇《風起霓裳》中的裴行儉便是出身于河東裴氏。
▲電視劇《風起霓裳》劇照
這裡還曾湧現出了張儀、王勃、王之渙、王維、柳宗元、司馬光等文武俊秀。
輝煌悠長的曆史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珍貴印迹。
▲萬榮稷王廟 圖/窮遊er 且聽蠍吟
坐落在運城萬榮縣西北的萬榮稷王廟,廟内供奉的是農業始祖後稷,相傳上古時後稷在這裡教人們種植各種糧食作物。
圖/窮遊er 一休媽_tallzq
稷王廟坐北朝南,現僅存大殿及戲台各一座,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庑殿頂,是晉南地區現存元以前單檐建築中屋頂形式等級最高者。
▲戲台 圖/窮遊er 一休媽_tallzq
考古人員曾在大殿前檐上發現了"天聖元年"(1023年)的一處題記,确立了其北宋庑殿頂木構建築遺存的身份,
圖/窮遊er 一休媽_tallzq
稷王廟也成為中國僅存的唯一一座北宋庑殿頂建築。
不過萬榮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築還屬飛雲樓,萬榮當地有句民諺是這樣唱的:“萬榮有個解店樓,半截插在天裡頭”。
圖/窮遊er 一休媽_tallzq
解店樓說的就是位于解店鎮東嶽廟内的飛雲樓,飛雲樓相傳始建于唐,是魯班所造,現存建築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
圖/窮遊er 且聽蠍吟
飛雲樓為純木結構,十字歇山頂,樓中無一枚鐵釘,樓外面看是三層,内部實為五層,全樓共有鬥拱345組,有“中華第一木樓”之稱,與應縣木塔并稱為“南樓北塔”。
圖/窮遊er 一休媽_tallzq
沒搬遷前的永樂宮,其實距離風陵渡不遠,1959年,因要修建三門峽水庫而搬遷到現在的地方。
圖/窮遊er 一休媽_tallzq
永樂宮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宮觀,元初為紀念呂洞賓而建,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永樂宮最出名的當屬壁畫藝術,永樂宮壁畫堪稱中國古代壁畫的奇葩,世界繪畫史上的巨制,藝術價值極其高。
▲無極之殿,又稱為三清殿,最美的壁畫就在這裡。圖/窮遊er 一休媽_tallzq
三清殿中壁畫名為“朝元圖”,主要描繪的是道府諸神朝拜元始天尊的場景。
圖/窮遊er 一休媽_tallzq
全部人物近300尊,以8個高3米的主像為中心,其餘人物按對稱儀仗形式排列。畫中主像莊嚴肅穆,群像環立,形象豐滿圓潤,個個神采奕奕,無一雷同。
圖/窮遊er 一休媽_tallzq
廣仁王廟離永樂宮不遠,當地人俗稱五龍廟,廣仁王廟俗稱五龍廟,它是一座民間用于祈雨的龍王廟,廣仁王就是龍王之一的青龍神。
圖/窮遊er 一休媽_tallzq
正殿坐北向南,單檐歇山頂,為唐大和五年建造,是國内僅存三座半完整的唐代大木構建築之一,殿内無柱,梁架全部露明,整個建築結構簡練,古樸雄渾,顯示了唐代建築風格。
圖/窮遊er 一休媽_tallzq
當運城人在外自報家門的時候,關公往往都是那個繞不開的話題。
關羽是東漢末年的蜀漢名将,因忠義誠信受到了人民的普遍敬仰,被後世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在全國各地都建有武廟,甚至出現了“縣縣有文廟,村村有武廟”。
位于關羽家鄉的解州關帝廟為天下武廟之祖,解州關帝廟始建于隋,曆代均有修葺。
▲“關聖文化建築群”已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圖/窮遊Biu主 陸馬克
全廟共有殿宇百餘間,主次分明,布局嚴謹。
圖/窮遊Biu主 陸馬克
關帝廟以東西向街道為界,分南北兩大部分:街南稱結義園,街北是正廟。正廟坐北朝南,主軸線上分前院和後宮兩部分,後宮以“氣肅千秋”坊、春秋樓為中心。
圖/窮遊Biu主 Kama-Yang
關羽可以算得是中國封建曆史上最有人緣的人物了,中國的三大宗教儒、佛、道,都把他列為本教人物,關羽也因此成為了中國宗教文化的交叉點,這也是十分獨特又有趣的文化現象。
圖/窮遊Biu主 Kama-Yang
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三晉大地曆史悠久,人文荟萃,擁有豐厚的曆史文化遺産,獨特的地理位置,也賦予了她壯闊的山河之美。
每次來到這片土地上總能發現寶藏。
山西的古建築數量全國第一,其中運城的約占了近五分之一。
▲運城泛舟禅師塔,建于唐代,為保存完整的亭閣式的全國名塔之一。圖/窮遊Biu主 胖丫媽
都說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看什麼?
看的便是泱泱華夏五千年曆史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不朽印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