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悅)乎?”表達了這種好客的心理。漢族喜歡交往,“禮尚往來”。這些都是世代相傳的民俗。其實,其實與漢族相比,蒙古族待客更加熱情。
一、漢族的待客宴席習俗
漢族民俗,注意抑送揖讓之禮。對與主人身份平等的賓客,主人要迎于大門之外,見面拱手相禮,稱為“揖”。凡入門,主客之間必三揖而後入。主人先入,入門之後,上台階進堂屋。
漢族堂屋多坐北朝南,上台階是向北走,客就西階,主就東階,後世所謂“東道主”,即此而言。升階必三讓,進堂屋後,主人設席,請客人入座,客人要聽從主人的安排,所謂“客随主便”。
主人一般要請客人坐上座,席位南向北向,以西座為上;席位東向西向,以南座為上。客人坐定,然後主人才座,主人開始問話,客人這才說明來意。事畢告辭,主人起身相送,親切道别。
漢族人待客十分真誠。如果到家做客,一進屋,全家老少都會起身讓座,老爹爹遞煙,老媽媽起身倒茶。然後是宰雞、宰鴨、買肉、買魚等佳肴待客。
雞腿和雞尾最為貴重,給最年長或最尊貴的客人食用,俗謂這是對客人的最大敬意;雞爪則給青年人,俗謂給抓錢能手,祝願他多抓錢進寶。敬酒更顯熱情真誠,一敬就是雙杯。
若客人實在不能飲酒,主人家待客真誠熱情的心意到了,也可以不喝。但在如此濃烈的情意中,任何不會喝酒的客人,也會禁不住喝兩杯。
二、蒙古族待客習俗
蒙古族很早以來在待人接物方面以熱情好客、禮貌待人著稱于世,無論相識與否,見面總要先相互寒暄請安、詢問牲畜膘情以及對方一些事業成就等,然後才相互交談來訪事由。
特别是在接到客人方面不分貧富,盡力盛情款待的習慣。招待客人的方法是,首先給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擺上奶食、糕點、炒米等茶食為客人壓饑解渴。
然後就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杯向客人們每人敬一杯,接着用大杯(比銀碗小一點專門用于敬酒的銀制器皿)從客人中的年長者開始,依次進行。
敬酒三杯後,再由主婦、孩子們以同樣的禮節依次向客人敬酒。敬酒禮節有三、六、九、十二杯之分,最多敬二十四杯。敬酒達一定杯數就要奏樂唱歌,為客人們喝酒助興。
酒後用飯,招待客人的最高禮節為整羊宴,其次為羊背子宴。整羊上桌時,羊頭要向客人。正座上的首席客人在羊頭上用刀劃一個十字後,把刀遞給司酒者(專管斟酒擺弄整羊的人)。
司酒者先把羊頭卸下,連同羊尾上割下的一小塊肉放在小盤裡,供在主人家的神位前,再從羊背左右側各切割一條四指寬的肉,相互交換位置,将刀柄朝客人方向放在向内。
三、回民飲食與衛生習俗
飲食習俗,回民飲食禁忌較多,如禁食自死物,非宰殺而死的動物都被看作自死物。禁食動物血液,宰殺動物要放盡血。禁食豬肉,農戶亦不養豬。禁食兇禽猛獸,禁食無鳍水産品等。
牛、羊、雞、鵝、鴨、鴿以及魚、蝦等是回民的主要食品。回民禁食非經阿訇宰殺的動物,所食畜禽要請阿訇宰殺。阿訇口念“太思米”下刀,放盡血。
這些禁忌根據主要出自《古蘭經》:“禁止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育非真主之名而宰殺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觸死的、野獸吃剩的動物……”《古蘭經》還說:“凡為勢所迫,非出自願,且不過分的人(雖吃禁物),毫無罪過。
衛生習俗,回民非常講究清潔衛生,這是伊斯蘭文化所倡導的。回民禁食自死動物、兇禽猛獸、動物血液,固有信仰上的因素,也有衛生上的原因。同時,為使空氣潔淨清香,家家都有香爐,常燃芭蘭香。
穆斯林在禮拜前要行淨禮,包括沐浴、淨衣、潔處等,主要指淨身。清真寺耳房内挂有淨禮圖,讓青少年穆斯林學習淨禮的程序。寺内設有水房,供穆斯林禮拜前沐浴。
淨禮分大淨和小淨,既是禮拜前的沐浴儀式,同時也是指一種身體潔淨狀況。小淨指用水洗身體的部分,大淨指用水清洗全身。以潔身的形式達到清除邪念疑慮,進而達到淨化心靈的目的。
總之,無論是漢族,還是蒙古族,還是回族,這些傳統習俗,都是中華民族的接人待客的傳統。特别是這些少數民族的朋友相處時候,一定要注意民俗傳統, 講究入鄉随俗。各位看官,你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