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醒獅屬于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是一種地道的廣東省傳統民間舞蹈,是廣東舞苑中的一寶。曆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随着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于南海縣。現流傳于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中間;在廣東境内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及粵西地區。廣東醒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曆代相傳。廣州市的沙坑醒獅的道具造型特點是:獅頭額高而窄,眼大而能轉動,口闊帶筆,背寬、鼻塌、面頰飽滿,牙齒能隐能露。表演分文獅、舞獅和少獅三大類。通過在地面或樁陣上騰、挪、閃、撲、回旋、飛躍等高難度動作演繹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态,表現獅子的威猛與剛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