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是北宋開國名将,他征南漢,讨南唐,抗遼國,可以說是立下了不少的戰功。
電視劇《楊家将》中的潘仁美,和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大宋宮詞》中的潘伯正,都是以潘美的曆史為背景塑造的影視角色。
潘美由于忠心和戰功頗得宋太宗的信任,但是他在晚年卻戰敗于遼國,宋太宗還将他貶官了。這又是為何呢?其原因有三點。
1、遼國強大
我們知道,遼國在宋太祖和宋太宗時期,開始變得強大了,尤其是在蕭太後的執政時期,遼國的實力達到了鼎盛。
所以遼國為了奪取更多資源,于是南下入侵北宋。因此北宋就多次抗遼,而宋太宗也為了完成大一統的願望,總是主動發起對遼國的攻擊。
宋遼對峙由此成為了常态。但是遼國此時已很強大,北宋與遼對抗并不能取得勝利,所以後來潘美戰敗,也不奇怪。
2、岐溝關戰敗
岐溝關戰敗,是北宋軍在北伐時出師不利的一戰,導緻了潘美所率的軍隊處于被動局面。宋太宗在986年,命曹彬和潘美率軍,分路進攻遼國。
開始時,北宋軍勝了幾次,但是曹彬在岐溝關一戰,他被前幾次的勝利蒙蔽了,于是他孤軍冒進,但是将士疲憊,糧草又缺乏,使得曹彬的部隊戰敗了。
宋太宗不得不下令撤軍,而此時潘美率軍在燕雲十六州,因此宋太宗要潘美撤軍時,保護雲,朔,寰,應四州的百姓南遷。
所以這樣一來,攻遼的計劃就被打亂了,潘美由攻轉守了。再加上遼軍的強大,因此潘美的部隊最後招架不住了。所以萬事開頭難,曹彬一招不慎,結果連累整個宋軍。
3、宋軍内部産生分歧
岐溝關一戰,宋軍戰事不利,在撤退時,宋軍内部又産生分歧,導緻宋軍潰敗,是潘美被削爵的主要原因。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楊業建議不要和遼軍不要正面交戰,可以讓雲州的部隊先出發,如果遼軍來抵抗,就讓朔州的百姓進入石碣谷,然後埋伏一千弓箭手在谷口,騎兵在中路支援,這樣就能保全百姓。
可是王侁(shēn)認為這樣是怯戰,應該大張旗鼓進軍,劉文裕也贊成這個觀點。楊業解釋道,他不怕死,但是時機不利于宋軍,不能貿然進攻。
由于楊業擔心将士們誤會他,于是最後還是決定進攻陳家谷,潘美和王侁率軍在谷口布陣。
不久,王侁認為遼軍撤走了,便率軍離開了谷口,隻剩潘美一人,這使得潘美無法控制局面,潘美隻好沿着交河行軍。很快傳來消息,楊業戰敗殉國,潘美立即帶兵後退。
宋太宗知道楊業戰死,很痛心,宋軍潰敗也令他非常惱火,于是削了潘美的爵位。宋軍内部不團結,将領們的意見不一緻,導緻了宋軍大敗,潘美被處罰也是很冤枉。
潘美被罰主要還是宋軍内部出了問題,曹彬冒進,王侁不聽楊業之言,結果導緻宋軍由勝勢轉為了敗勢。
因此我們看到在領兵打仗的謀略方面,還是楊業更勝一籌,這也就是宋太宗為什麼聽到楊業殉國後,非常痛心的原因。
這段曆史告訴了我們:做任何事情,需要審時度勢,謀定而後動,盲目自信或者妄自菲薄都不可取。
就像我們現代企業,在制定公司的發展計劃時,一定要謹慎,要根據當時的市場情況,結合自身實力,來制定合理的發展計劃。同時還要估量所能承受的風險,并判斷出有利于公司發展的時機。
楊業的戰略戰策,同樣值得我們現代人借鑒。
參考文獻:
《宋史·列傳十七》
作者介紹:
肖邦:喜歡中國曆史,對曆史人物、事件有獨到見解。希望通過文字還原曆史的真相,揭開曆史中鮮為人知的秘密。了解曆史,掌握現在,擁有生活的智慧。
圖片:來自網絡
往期文章鍊接:
畢士安推薦寇準為相的2條理由,同樣适用于現代企業選拔幹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