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舉綱和他的樂隊上周就已經被淘汰,但昨天晚上的《樂隊我做東》聊起了白舉綱被淘汰的事。
從聊天中我發現了白舉綱被淘汰的3個主要原因。
1、傲慢
有些人總會有莫名其妙的優越感,似乎“地下”是多麼優越的一件事。
但大張偉說,“地下”就是一塊遮羞布,是尚未成功,也不敢說出自己願意成功的一堆人的遮羞布。
在我看來,“地下”更應該是一種精神狀态,而不是經濟狀況。
專業樂迷覺得白舉綱樂隊的演出在音樂性上沒有核。他不是underground“地下”。你可以懷疑,但憑什麼主觀臆斷呢?就因為他還有一重光鮮亮麗的“商業偶像”的身份?
但事實上,如果有機會見到“陽光”,有幾個人願意在“地下”待着呢?
你看第一季節目成功以後,多少樂隊的商演增加了,多少人的廣告邀約突然紛至沓來了,連LV這樣的高端大牌都去找石璐了。
這就是一個活廣告。
于是,第二季,這麼多新老樂隊烏央烏央的就來了,特别是有的老牌樂隊,都是解散多年後重組的,還不見得是原班人馬。若不是為了名和利,至于這麼上趕着來參加嗎?若不是為了成功,比賽的時候至于那麼患得患失嗎?繼續“地下”不好嗎。
嘴上說嫌棄,行動卻很誠實。
已經成功的商業偶像走上樂夏的舞台是要付出代價的,為了參加《樂隊的夏天》,白舉綱連續兩年與公司“死”剛,劉昕拒絕《乘風破浪的姐姐》的邀請。相比之下,他們對樂隊不是更顯熱血和赤誠嗎。
專業樂迷對商業偶像的謎之傲慢是從哪來的呢?
2、偏見
本來請你作為專業樂迷來投票的,你卻點評說白舉綱“太好孩子”,不夠“地下”,是不是有點像“我跟你講道理,你跟我談感情”的耍無賴行為呢。
樂評人鄧柯對此評價說,就樂夏舞台的這次演出而言,白舉綱唱得過于好了。對于搖滾樂,尤其是對于重型音樂來講,它可能不會在這個地方處理得這麼精細。
哦,弄了半天,那些專業樂迷就因為人家的演出不符合你對某種音樂類型的期待,所以就覺得人家唱的不好。
為什麼不抛開一切,單純的去看待一個作品,而是要帶着事先設定好的框架去看呢?
面孔樂隊的貝斯歐洋給出了一種解釋:這節目從上季結束以後,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為搖滾樂來做的節目。看的人,期待的人都是喜歡搖滾樂的,他不可能給你一個理智的評價。
樂評人鄧柯說:有偏見是正常的,大家确實會覺得偶像歌手唱地下音樂重型音樂不夠真實,你也沒有經曆過那樣的煎熬那樣的痛苦,也沒有那樣的生活狀态,很多時候你是作為娛樂明星日程很滿,到處飛來飛去的掙錢,你做出來的能是真正的重型音樂嗎。
問題是,人家經曆過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什麼時候鑒定搖滾樂靠的不是作品,而是出身了呢?
3、刻闆印象
飯局上一開始聊到白舉綱被淘汰,不清楚狀況的歐洋就問,是不是因為,其實他不是做搖滾樂的,但是他為了上這個節目,他演了一首搖滾樂。
應該很多人都持有這樣的懷疑态度吧?!
臧鴻飛聽了,趕緊連連擺手:不是,不是,真不是。他公司都愁死了,公司讓他出以前的歌他不要,他就偏要做金屬音樂。
馬東澄清說:我們上一季請他,他就要來,公司不讓。這次是他跟公司直接“死”剛,他說,我必須去,這是我喜歡的。
馬東着重說,他是真喜歡。
這些背後的故事,沒幾個人知道。
白舉綱來樂隊的夏天,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熱臉貼冷屁股。
臧鴻飛描述是,想跟你們當好朋友,結果你們都不喜歡我。
馬東當時就覺得白舉綱肯定極其委屈。
傲慢、偏見、刻闆印象,足以淘汰任何人。
但最終,馬東把問題包攬到自己身上,說這裡面真正可能就是我們有問題。
我想說,還真有你們亟需解決的問題:《樂隊的夏天》不是《搖滾樂隊的夏天》,你們也不希望節目越做越狹隘吧。
一切的評判原則和标準都來源于此,否則,像哈雅樂團這種世界音樂可能很快也會被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