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常聽長輩們說起,中華民族的是“龍的傳人”。
古往今來有許多關于龍傳說的記載。
而最早關于龍的記載,源于《山海經》。
許多人一直以為龍隻有一種,包括從古代帝王身上的龍袍以及許多繪畫作品、壁畫中我們能清楚地看到龍的形狀。
其實在每幅關于龍的繪畫、文學作品的叙述中,看似差不多的龍,都有着細節上的差别。
今天六石就帶大家一起來探秘我們華夏民族的“祖先”——龍,究竟有多少種類?
從小我們就會在許多影視劇中看到,皇帝的龍袍上清晰地繪制着一條條金色的龍。
這條龍的種類就是在《山海經》記載中,傳說是“龍族王者”的金龍。
金龍在龍族中,相當于皇族在一個國家中的地位。
金龍金龍,顧名思義,它的全身呈黃金色,身有五爪。
因它血統高貴,外表具有王者風範,被元始天尊看上,連抓了九條金龍,作為自己在仙界獨特的座騎——九龍沉香辇。
與金龍高度相似的,則是蟠龍。
蟠龍是民間傳說中,蟄伏在地上已久仍未升天之龍。
在古代建築中,我們常常能看到盤踞在房屋住宅的支柱上、房梁上、天花闆上。
雖然蟠龍也屬于龍族,但是蟠龍因為本身沒有升天的本領,所以在龍族中,它屬于較為低級的龍。
蛟龍在衆人印象中應當是比較熟悉的。
蛟龍能上天入地,且殺傷力巨大。
在蛟龍的人生經曆中,會經曆一個重要的過程,那就是渡劫。
隻有渡劫成功,蛟龍才可以轉化成真正的龍族。
因此嚴格意義上而言,在它慢慢長出觸角、爪子、鱗片之前,蛟龍并不能算是真正的“龍”,隻能說它是一隻兇獸。
《山海經》中所記載的“青龍”則是與中國古代的宗教八卦有關。
它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的天之四靈之一,來源于古人對星宿的崇拜。
它與白虎、朱雀、玄武合稱為天之四靈,除了《山海經》,許多古書上都對青龍有着詳細的描寫。
《淮南子》中就曾記載過:“天神之貴者,莫貴于青龍,或曰天一,或曰太陰,青龍所居,不可背之。
最後一種六石要向大家介紹的《山海經》中記載的龍,是最特别的,那就是燭龍。
傳說它為人身蛇面,法力無邊。
天地間的白晝黑夜與它息息相關,它一睜眼,世間就是白晝,它一閉眼,天地又變成黑夜,若它吸氣,世間便是冬天,呼氣則是夏天。
《山海經》中寫到:”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寝不息”。
最初“龍的傳人”的說法是源于女娲就是人首蛇身,狀如龍,而女娲創造了華夏民族。
也有人說炎黃兩帝打敗了蚩尤之後,從各部落的圖騰上各取一部分組合起來,這就有了新的圖騰——龍。
中華民族素來喜愛龍,其中除了多種政治原因外,一方面是女娲、炎黃兩帝的緣故。
一方面也是因為龍在中國的神話中是一種瑞獸,能興風雨、利萬物。
更因它神通廣大,在中國古代漸漸演變成了整個華夏民族的信仰之一。
《史記·老子列傳》中孔子曾借“龍”贊美老子的品格高尚、才學豐富。
中華兒女自稱是“龍的傳人”,更多的是因龍更多象征了中華兒女生機勃勃的朝氣。
先祖以“龍”為中華民族的信仰,更是希望後代能一直擁有龍所擁有的元氣和精神。
這也是我們當代“龍的傳人”,必須堅守的獨屬于中國人自己的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