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很多人都在玩這個小測試,有人還覺得被擊中了内心
本報記者 章咪佳
一款心理測試遊戲,昨天在微信上熱傳,幾千萬人參與了測試。這份“我的人生成績單”由人工智能鑒定,包含三部分——事業、生活、感情,每個滿分100分。
中午開始,同事們陸續開始測試,試題隻有三道。
小範圍總結:挺準。怎麼個準法?拿到生活132分、事業128分、感情10分的人和拿到事業300分,其他兩個鴨蛋的人,都驚歎:“準啊!我内心就是這樣的。”
為什麼測前明知有點不靠譜,可測下來大家都覺得還是擊中内心?我們就來科學解讀一下。
忽悠:巴納姆效應
三道題目,選項單一,答案雷同度這麼高。為什麼每個人都感到至少有一部分内心被看穿了。
我想起談話節目《冬吳相對論》裡以前講起的一個段子,富婆坐到算命人面前,對方拿起她的手正着反着看半天,然後擡頭看着富婆心酸地說:“你的命,苦啊!”富婆瞬間淚流滿面。
我的一位朋友把自己的“人生成績單”發給浙江大學心理系的一位老師看。這位老師分析得出:類似的小測試,可能是采用巴納姆效應來娛樂大衆。
巴納姆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這種效應描述的是: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人們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被試者有一些聯想,是很正常的。”浙大心理系的小莊同學看了好幾張成績單,發現不管分數如何分配,解析都是好話:感情10分何妨?因為你“不粘人、不矯情、不強求”;生活0分怎麼了?我“努力跳出舒适圈,尋找更大的舞台”。
“誰不樂意往這些品質上靠?分數看上去很驚悚——很大程度也戳中事實,而分析的這些調調,又是讓人感到積極、有希望的。”小莊說。
這些遊戲,反倒成了現代人的一把熨鬥,熨平了現實中的困擾和焦慮。
原型:羅夏墨迹測試
浙江省精神衛生中心醫療辦公室副主任陳正昕是坐在從仙居回杭州的長途車上,聽我在電話裡描述了這三道題目,他傾向于“這是一個遊戲,而不是科學的範疇,可能演化自羅夏墨迹測試”。
“羅夏墨迹測試”,在臨床心理學中使用得非常廣泛。
被試者會被要求看10張墨迹形成的圖闆,并說出由此聯想到的事物。這10張圖其中5張為黑白圖片,墨迹深淺不一,2張主要是黑白圖片,加了紅色斑點,3張為彩色圖片,10張圖片都是對稱圖形,且毫無意義(掃掃旁邊二維碼,也來試一把“羅夏墨迹測試”)。
醫生根據被試者反應的語句,結合他們看到每張圖片出現到開始第一個反應所需的時間、被試者的附帶動作等其他行為,挖掘出被試者潛意識裡真實的思想、動機、态度等人格特點。
對于這些墨迹圖,不同的人會有各式各樣不同的解讀,有的人看出了動物,有的人看到了風景,也有人看到了各色的人物……陳正昕說,“比如我們學醫的人,會覺得很多圖看上去像脊椎。但是如果是沒什麼醫學知識背景的人,他看每張圖都是跟骨頭之類恐怖的聯想相關,就有可能涉及人格障礙等問題。”
“還有一個五幅圖的簡化版。”陳正昕說,多用在團體篩查中。“人生成績單”就源自這樣的投射測試框架,但是它變得更加簡化,因此對于臨床測試的意義,也就比較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