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李小龍如是說
李小龍如是說
更新时间:2024-11-26 08:36:15

引言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我們這幾代人必須承擔的責任。但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非常立體、多維的體系,我們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這就需要進行甄别,确定一些最基本的經典進行深入研究,并融入到當下文化的建構中去。在這個意義上,對于儒家文化的核心文獻《論語》就不能不給予最大的關注。所以,我們當代的每一個人,都要對《論語》有所了解。但是,在我們進入《論語》之前,還需要對中西方文化之異同作一些探讨。

李小龍如是說(李小龍讀懂論語)1

一、中西文化的異同

為什麼要講“中西文化的異同”呢?我們都知道,如果站在不同的立場,對一件事情的評判就會産生巨大的差異。同樣一盤辣子雞丁,或許一個湖南人吃着很香,但一個廣東人卻覺得很難吃,這是因為他們的判斷标準不同。

如果我們要閱讀《論語》,首先也需要調整坐标,這就和中西方文化源頭不同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是農業文明,這形塑了中華文明的特點與氣質;而西方文明的源頭是狩獵文明,二者相差極大。兩種文明的比較是過于宏大的話題,也不适合在這裡太多展開,我們隻舉一個小例子來看。比如說,西方文化天然帶有侵略性的基因,這并不是簡單指責這種文化有缺點,隻是進行客觀的描述。對于狩獵文明而言,哪裡森林有獵物,就遷徙到哪裡去,至于那片森林原本是否有部落占據并不是問題,用戰争來重新洗牌就是了,雙方也都認可這種解決方式,因為被侵略的部落也沒有對這片森林付出過自己的努力,那隻是上天的賜予罷了。但農業文明則不然,假如有人農田中的莊稼不好,他不可能在收獲季節拿起鐮刀去收割鄰居的農田,因為那塊地裡的莊稼之所以長得好,是由它的主人用自己的汗水“變現”而來的,也就是說,農産品是有人的社會勞動的投射。所以,農業文明有清楚的界限感,這種界限感就決定了農業文明本身就沒有侵略基因——看看中國文化的标志性工程就知道了,長城展現的就是一個農業文明的防禦性姿态。從這一視角來觀測中西文明幾千年發展的世界大勢,就可以有更通透的理解。

二、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

農業文明有兩個特點:一是有耕耘才可能有收獲,二是有耕耘也不一定有收獲。

第一個特點的意思是說,如果一個農民不努力耕作,地裡是不會平白無故長出莊稼的,他必須用自己的勞動來換取收獲。這與狩獵文明不同,無論後者是否努力,森林裡的動物都在一天天地繁衍生息,以備為其捕獲并享用——當然,我們前邊已經說過了,如果森林裡沒有了動物,他們遷徙到下一個森林就是了。這樣的結果就是,狩獵文明普遍以宗教為文化底色,因為食物是上天供應的,那自然就有一個上帝在默默地幫助人類,所以,他們在吃飯前也會禱告,來感謝上帝;但對于農業文明來說,食物都是自己耕耘得來,故無宗教感,飯前也不會禱告,最多會祭祀一下祖先,以感謝祖先留下了土地與種植的經驗。

第二個特點的意思是說,農業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制于自然環境。一家人非常努力地種地,但是否風調,是否雨順?這些因素都非人力所能控制——農業生産的這種特點直到科學如此昌明的當下也仍未改觀。所以,農業文明雖然沒有宗教,但對自然卻充滿敬畏,因為自然是生存的基礎。對于狩獵文明來說卻并非如此,無論刮風還是下雨,有力量的人都能到森林裡打到獵物——所以西方文明直到現在仍然是崇尚“力”的文明,他們對這種“力”的信賴已經達到了蔑視自然的程度,因為對他們來說,整個自然都是上帝為了讓人類生存而創造出來的。

李小龍如是說(李小龍讀懂論語)2

所以,中華文化從以上兩個特點可以生發出兩個核心,一個是無,即無宗教;一個是有,即有對自然的敬畏之心。這兩個其實用一個“敬天畏命”就可以概括,因為敬的是“天”,即“自然”,而非“神”。

很多人會認為“敬天畏命”是人類生産力低下時的觀念,現在科技都這麼發達了,不需要這種傳統了。其實這個看法是不妥的。人類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永遠都不可能超脫出大自然的規律。正如劉慈欣在《三體》中所表達的“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當下的人類在科學技術上已經非常發達了,但發達的科學技術真正解決了人類與自然的所有問題了嗎?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并沒有!環境惡化、溫室效應、塑料成災以及各種有毒氣體甚至各種病毒,都仍然是懸在人類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人類若想在地球上有永續的發展,就必須保持對自然的敬畏。

李小龍如是說(李小龍讀懂論語)3

當然,從細節上來說,農業文明最初對自然的敬畏确實是我們當代人可以忽略的。比如《論語》中的這一章(本書每引《論語》原文,必在文末加一括注,點前數字為篇的序數,點後為章的序數,這一章較為例外,是第十篇即《鄉黨》篇中的内容,而《鄉黨》篇其實是不分章的,這裡的10·24隻是為了易于查檢罷了):

迅雷風烈必變。(10·24)

所謂“迅雷風烈”,即“迅雷烈風”,《禮記》與《論語》可互為參證的語句很多,比如其《玉藻》篇中即有“君子之居恒當戶,寝恒東首。若有疾風、迅雷、甚雨,則必變”的表述,意思也差不多。就是說如果天上打雷、下大雨,君子就要變色而作,起莊敬之容。為什麼呢?因為這是自然的劇烈變化,人類要敬畏自然的大變化。從這個具體例子來看,當代人認為這不過是一種自然現象罷了,是否“變”,都并不會影響什麼。但事實卻并非如此。有兩點值得考慮:一是迅雷、烈風雖然是客觀的自然現象,但完全與人的活動無關嗎?其實當下的科學研究已經指出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巨大影響,所以當出現極端天氣的時候,人類難道不應該嚴肅對待這些變化,并反思自己的活動嗎?二是我們要習慣《論語》的論述方式——非常典型的中華文化的論述方式,就是把問題具體化而不是抽象化,這裡雖然提出的是一個具體的例子,哪怕例子尚可斟酌,但其内部的意義卻是普泛的,也就是說,指出的其實是人類如何對待自然的大問題。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16·8)

再來看這一章,就更清楚了。孔子說一個君子要對三種事物有敬畏之心,第一個就是天命!我們自然可以把天命唯心化理解,然後批評古人的唯心觀點,但那樣對我們傳承文化與重塑當下并無意義。事實上,這裡的天命如果理解為自然規律就更為妥帖。在儒家看來,自然規律是外于人的,人隻能去認識,并順應,而不可能制天命而用之。我們現在科技發達了,有時候我們會覺得人類已經控制了某些自然規律,但事實上這種表面的控制很可能隐藏了更大的報複。

除了天命之外,還有兩個:一是大人,二是聖人之言。前面我們已經指出,中華文化的源頭是農業文明,農業文明最關鍵的是經驗而不是力量,一個人力量再強大,如果沒有豐富的耕種經驗,在農業生産中也會手足無措。而經驗則來自于人的經曆。所以,中華文化也是一種經驗文化,從而也便是一種敬老文化,因為年齡正是一個人經曆的直觀顯示,上了年齡的人會掌握更多的經驗,這是毫無疑問的。正因如此,中華文化會要求每一個人都要敬畏比自己“大”的人,這種“大”當然首先是年齡的大,正因如此,一般而言,在以資曆為社會流動基礎考量的中華文化中,年齡大通常也意味着位置高,所以,這裡的“大人”既指年齡,也指地位,總之,要求人們敬畏年齡大和地位高的人。我們都知道中華傳統文化是等級文化,很多人把這一點理解為中華文化的缺陷,認為中華文化有服從權威與地位的傳統,其實是沒有看到這一特點的淵源,事實上,這種敬畏并不是對于權威,而是面向經驗。

至于“聖人之言”就更好理解了,一種文化的“經驗”總要流傳下來,對于中華文化來說,凝結這些經驗的就是“聖人之言”——對後世來說,主要指那些由聖人創制的文化原典,比如儒家的經書,尤其是我們正準備深入學習的《論語》。

三、以“德”為本位

中華文化因為敬畏自然,就需要與自然同構,或者說,需要把自然“社會化”。而中國傳統社會受農業文明影響,更重集體(西方文明更重個人),所謂集體,就是不同的個體的人依照某種行為規範的組合,這種規範必定帶有利他因素,否則個體的組合就不可實現,這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就叫“德”。于是,我們把這種社會化的規範同構給了自然,認為自然是道德化的,自然的力量會獎善懲惡,即《周易》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種對自然的想像反過來又加強了中國傳統社會對于“德”的重視,因為這一品質受到上天的背書而不可辯駁。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華文化是一種“德本位”文化。

李小龍如是說(李小龍讀懂論語)4

或許會有人覺得,難道西方文化不以“德”為核心嗎?答案是肯定的。曾有文化學者認為,如果把西方文化、印度文化、中國文化放在一起對比,就會發現,西方文化以人與物的關系為核心,印度文化以人與神的關系為核心,而中國文化則以人與人的關系為核心。這是一個很有啟發性的判斷。人與物的關系是占有與被占有的關系,利他與否并不是最關鍵的因素;而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如果一個社會不強調利他的話,就會一塌糊塗。當然,我們會問,西方文明後來也發展出複雜的社會形态來,是否也一樣會重視“德”呢?其實不是,因為以下兩點。一,西方文明從兩希源頭之一的希伯來文化發展出宗教文明替代了“德”,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是由宗教教義來規定的,而不是出于個人的道德修養,所以,如果說宗教規定不可以欺騙别人,于是便不欺騙别人,這當然對社會化是有幫助的;但宗教同時也可以規定“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于是導緻至今西方社會對其他文明的“傲慢與偏見”,也是同樣的事實。二,西方在兩希源頭之一的希臘文化中發展出了近代科學,這對宗教控制是一種消解,于是,西方又發展出了非常強大的規則意識,用以代替“利他”原則,也就是說,西方人的行事邏輯可以不建立在“德”上,但必須建立在規則之上。直到現在,西方文化在評價曆史人物的時候,都很少考慮這個人的德行,而更多考慮的是事功;這與中華文化在評價人物時幾乎是德行一票否決制相比,差異實在是太大了。

四、《論語》的結構

回到我們要閱讀的《論語》來看,它的根基就是仁德。以此為核心,又會延伸出幾個重要命題:一是德如何修來,二是德如何維護與體現,三是德如何完成,四是德的效果。最後的效果又分為兩個層面,即在家庭與社會兩個維度上的不同表現。

根據以上認識,為了便于理解,我把《論語》的理論框架比作一棵樹,然後把上述結構分别與樹的不同部位對應,從而形成本書六講的基本格局,也就可以把《論語》一書中四百八十餘章零散的内容條分縷析地歸納在不同的邏輯框架之下。

李小龍如是說(李小龍讀懂論語)5

第一講就是這棵樹的根基——仁德,這是其他理論框架的基礎;第二講解決德如何修來的問題,就是學習,我把它比作《論語》之幹,因為由學習這個主幹才能去連接德與其他的邏輯層面;德在社會層面如何表現,就是政治,我把它比作《論語》之枝,因為這是一棵樹最龐大的部分;德在家庭層面如何表現,就是孝悌,我把它比作《論語》之葉,因為葉子是供養大樹養分的重要部分,而孝悌也是仁德的營養之源;德如何體現,就是禮樂,我把它比作大樹的花,大樹之美由花來表現,仁德之美則由禮樂來呈現;仁德的完成是君子,我把它比作大樹的果實,儒家理想最終的體現,就是要修養出來一個完美的君子形象,所以,最後所結的果實就是君子。而君子之德又會遷移、擴散,就像果實會重新生長出一棵新的參天大樹一樣。

接下來,就讓我們進入《論語》這個以“德”為根基的生生不息的循環之中去吧。

文章來源

李小龍如是說(李小龍讀懂論語)6

讀懂《論語》的六堂課

——李小龍講《論語》

北京師範大學

李小龍教授的《論語》大師課

六堂課助你讀懂《論語》精髓

圖書信息

書名:讀懂《論語》的六堂課——李小龍講《論語》

作者:李小龍 著

ISBN:9787303273102

裝幀:雙色印刷 平裝

出版日期:2022年4月

版印次:1版1次

頁數:320

字數:221千字

開本:16開(155*227)

定價:58.00元

關鍵詞:《論語》-青少年讀物

中圖分類号:B222.2-49

上架建議:文學 閱讀

讀者對象

高中師生,全國範圍。

作者簡介

李小龍如是說(李小龍讀懂論語)7

李小龍,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詩詞大會命題專家,北京高校優秀本科育人團隊帶頭人,北京市青年教學名師。曾獲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胡繩青年學術獎提名獎、國家級教學獎二等獎。出版專著及古籍整理類著作二十餘部,發表論文百餘篇,主持國家社科項目及北京市社科項目多項。

内容介紹

《論語》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典籍,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本形态。同時,《論語》被選入要求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的文化經典著作,是中學必讀、必考書目,自然也就成了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難點。

為解決師生在《論語》教與學過程中反映出的問題,《讀懂<論語>的六堂課——李小龍講<論語>》一書根據《2017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标準》中“整本書閱讀與研讨”“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任務群的要求,将《論語》作為“整本書文化經典著作”進行精講,幫助師生了解《論語》中反映出孔子的思想體系以及話語體系。

本書将《論語》的理論框架比作一棵樹,将“仁德”“學習”“政治”“孝悌”“禮樂”“君子”六個方面與樹的不同部位相對應,利用思想背景解讀文本,利用文化背景提升思辨能力,讓《論語》不再“難讀”“難背”“難講”,提升學生文言文學習能力,提升師生國學素養。

編輯推薦

【讓《論語》不再“難讀”“難背”】

通過本書的學習,能夠使師生掌握相關工具書的使用方法;通過傳統語言文字學方法正确理解文意,并且提高背誦和記憶的準确性;幫助師生對孔子思想中的仁、禮等專題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從而解決《論語》“難讀”“難背”的問題。

【讓《論語》不再“難講”】

通過本書的學習,能夠使師生基本掌握《論語》中反映出孔子的思想體系,并能利用思想背景解讀文本,從而解決《論語》“難講”的問題;加強對孔子思想的體系化認識,解決師生在教學和學習中對專題、主題的概括存在片面或交叉的問題。

【提升師生國學素養】

通過本書的學習,樹立正确的典籍觀,培養還原古籍的能力和在多種典籍解讀版本中甄别真僞的能力,提高國學素養。

【提升學生文言文學習能力】

通過本書的學習,增強《論語》學習的趣味性、生活性和實用性,進一步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學習能力,培養正确的文言文閱讀方法和閱讀能力,提升語文素養。

特别鳴謝

敦和基金會

李小龍如是說(李小龍讀懂論語)8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發請注出處

公衆号主編:董京塵 謝琰

責任編輯:向文婷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直流電源中負電壓是怎麼回事
直流電源中負電壓是怎麼回事
在電子電路中我們常常需要使用負的電壓,比如說我們在使用運放的時候常常需要給他建立一個負的電壓。下面就簡單的以正5V電壓到負電壓5V為例說一下他的電路。通常我需要使用負電壓時一般會選擇使用專用的負壓産生芯片,但這些芯片都比較貴比如ICL760...
2024-11-26
迷你世界能飛起來的飛機的原材料
迷你世界能飛起來的飛機的原材料
迷你小鎮,坊主萌寶并不在萌築工坊裡,今天一大早,她便出門前往賽車手星翼的制作車間了。上次跟小夥伴讨論一天的機械載具的新部件的作用後,萌寶就迫不及待的準備嘗試了,這次她打算做一架飛機,試飛在廣闊的天空裡。這不,星翼的制作車間時不時飛出一架搖搖...
2024-11-26
怎麼打繩結又快又好
怎麼打繩結又快又好
火災發生後,當疏散通道被火魔封堵,被困樓層的人們利用繩子從窗戶安全逃生是最佳選擇。不過,能不能快速打繩結、繩結是否牢固也是安全逃生的關鍵環節之一。雙漁人結(DoubleFisherman'sKnot)顧名思義就是在單漁人結(Fisherma...
2024-11-26
不該原創
不該原創
不該原創?文/子涯秋天的風啊,,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不該原創?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不該原創文/子涯秋天的風啊,​溫柔的不像話。​懶洋洋地半躺半坐在大樹底下,​眯着眼睛,任這遲來的秋風撲打着臉龐。​一輛大巴車經過時,摁了...
2024-11-26
詩經衛風内容
詩經衛風内容
抄書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将子無怒,秋以為期。乘彼垝垣,以望複關。不見複關,泣涕漣漣。既見複關,載笑載言。爾蔔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鸠兮,無食桑...
2024-11-26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